关于枣庄城市转型的思考最近几年,看到临沂市的飞速发展,不禁感慨,昔日落后的老区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破茧成蝶,幻化出炫目迷人的光彩。相形之下,比起周围的徐州、临沂和济宁,枣庄已经落后了。我们应如何找回城市的自信,实现城市的复兴,创造城市发展的新传奇,是每一个枣庄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一、艰难的探索枣庄,美丽的鲁南明珠,7300年北辛文化的发源地,4300年薛-滕城邦文明的传承所,400余年漕运文化的交融地,130年近代民族工业文明的重镇,在日益激烈的城市竞争环境下,那曾经的辉煌已经化作了久远的回忆。枣庄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全市经济主要靠煤炭、石膏和石灰岩三大自然资源来支持,其中,煤炭是最重要的经济马车,因此枣庄曾被称为“煤城”(鲁南)。长期以来,枣庄的经济结构过于单一,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潜力。进入世纪之交,全国煤炭市场开始低迷,枣庄煤炭滞销,效益一落千丈。传统产业如纺织、建材、机械、造纸等也面临着破产改制的窘境,1998年底,市属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103.85%,亏损总额达47亿元。枣庄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活力,发展举步维艰。之后,伴随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总体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经济形势才逐渐好转,但局面并未出现根本性的扭转。曾几何时,枣庄市民在讨论被边缘化的问题,更有甚者,说什么枣庄为国家贡献出了这么多煤炭,却最终被抛弃之类的悲观论调。城市应该如何发展?产业应该如何转型?市民如何小康?这些问题深深刻在每个枣庄人心里。作为城市的经营与管理者,如何破题也突出摆在每一任政府面前,成为必须面对的难题。在经历煤炭逐渐枯竭、传统产业破产的痛楚之后,枣庄开始思考自身的问题和不足,经过不断的摸索和论证,依目前发展的结果来看,这些年的转型探索大概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地理区位问题枣庄老城区偏离京沪铁路、京福高速、104国道等国家主要交通干线,交通通达性不理想,以致形不成大规模的人流、物流,经济活力不足,城市发展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城市西迁至交通干线被首先提出来,其实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设立枣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时候,这个想法就已经被提出了,只是当时枣庄煤炭经济发展正盛,市中区已经形成中等城市规模,枣庄矿务局驻地也在市中,所以认为搬迁是劳民伤财的事情,没有必要。经过20多年的发展,枣庄煤矿的煤炭枯竭,城市因位置太偏,地下为采空区,低矮脏乱的煤矿家属区占据了城市的主要区域,南北又均为丘陵,城市发展的空间问题马上凸现出来。同时,改制后的枣庄矿业集团公司也西迁薛城,枣庄市的财政、建设与民生都陷入了低谷。放眼周边的城市,个个脱胎换骨,旧貌换新颜,以前自豪的“煤城”人顿时五味杂陈,这个山东省第四个设立的地级市,顶着“鲁D”的牌子还没过完瘾,就被远远甩到了后面。如此被动局面是原来不曾设想过的,因此必须搬迁。2004年,枣庄市委市政府西迁至薛城区,紧邻京沪铁路、京台高速和在建的京沪高铁,目前枣庄新城的建设正有条不紊的缓慢展开。2、产业结构问题枣庄的资源型城市特征决定了其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尤其是对煤炭资源的依赖性太强,单凭一个枣庄矿业集团就可以占掉枣庄经济的半壁江山,因此必须实现转型,实现产业多元化。但要往哪里转?这个问题相信现在也没完全搞清楚。首先被考虑到的是煤化工,这个产业可是个“航空母舰”,财政收入的摇钱树。据市统计局的换算数据:一吨煤转化成电力可以增值2倍,转化为尿素可以增值3倍,转化成甲醇可以增值4倍,转化成醋酸可以增值10倍,转化成醋酸丁酯可以增值40倍,转化成二醋酸纤维素可以增值近80倍。鉴于枣庄境内煤炭还可开采30年,周边又有微山、邹城、巨野等大型煤田,加之西邻微山湖,水资源十分丰富,可以说枣庄发展煤化工的机遇得天独厚。煤化工也被政府视为主要的替代产业,被寄予极大的厚望。经过6年多的建设,枣庄已建和在建的煤化工项目总投资数已经达数百亿元,经济收入则向千亿进发,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煤化工基地之一;其次被考虑到的是制造业,对于一个没有多少制造业基础的城市来说,这个计划实现起来的确很难。原有机械工业就“鲁南机床”还可以,由点及面,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