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活细节,在点滴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习惯紫兰飞雪|2008-2-2614:48:00内容摘要:3—6岁的幼儿正处于良好品德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如何正确的对其实施有效教育,为其一生的良好品德习惯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十分重要。而学前期的幼儿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只是单纯的依靠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因此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在点滴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习惯成为笔者关注的焦点。关键词:幼儿良好品德习惯生成课程家园互动桥引言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正确合理和适合标准地教育儿童,比做再教育的工作容易的多;如果在儿童的早年,不能合理的教育儿童而使其养成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那将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困难。这些话透彻的诠释了幼儿期德育培养的重要性。教育实践也证明了:儿童品德上消极因素越多,接受正确的思想就越难。那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习惯,完成从前道德到他律再到自律道德的尽善尽美发展呢?这就要从根基打起。但幼儿年龄小,认知范围窄,行为习惯、个性都处在萌芽阶段,单纯枯燥冷漠的说教不可能达到理想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求孩子喜欢并乐于接受的教育契机来有效的激活德育的源泉。一、关注生活细节,从点滴中培养幼儿良好品德习惯的重要性儿童自出生后便是社会成员之一,时时处处都在被动的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它们经验缺乏,又好模仿,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差。因此对他们进行简洁的正面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年龄小,他们接受和感知到的只是他们用眼看到的真实生活情景,他们不可能去分析、加工进行判断,这也是他们接受知识教育的最直接来源。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已经简单而精辟的告诉了我们一个教子良策:“让教育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孩子。”我们通过发生在孩子身上的点滴小事、亲身体验,转化成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扩大幼儿的道德认识,使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幼儿丰富的道德情感。这就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教育素材,作为我们应该合理利用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在生活的点滴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习惯。二、利用生活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培养方法。(一)、要做好“立规”的适度培养。刚刚入园的孩子行动随便、听指令的意识差,所以在班里常出现“老师课前几遍功,幼儿课上无人听”的现象。班级“一盘散沙”,常规“常立常破”。这种现象常见不鲜。这是因为刚入园的幼儿认知能力和坚持性还处于表面阶段,他们不可能记住老师或成人的嘴上功夫,所以习惯的培养就必须逐渐形成,只要坚持一贯的要求,逐渐在幼儿脑海中形成反射,才能成为定型。如:在平时吃饭时,要求幼儿做到“安静、干净”;饭前便后要洗手;离开坐位要把椅子轻轻的推进去,玩完玩具要及时回收……在及时要求的基础上及时或定期对幼儿的表现用奖品进行强化。而对于坚持性差、过于依赖他人的幼儿则采用老师引导——合作——自己尝试的逐步过程,让他懂得不会的事情自己学着做、试着做的道理。一旦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就会懂得用常规去约束自己的行为,做事也会考虑周密细致。(二)、生成课程中注重孩子的各种道德情感的培养。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会出现很多“非道德判断”的现象:例如,小飞去抢小乐的玩具,还理直气壮地来告状:小乐不让我玩他的玩具!我就抢过来了!甜甜把玩具扔到地板上,还振振有词的说:“这又不是我们组里玩的玩具!不同类的玩具不能放到一起!”这些现象的形成不是孩子品德本身的问题,而是他们自身存在的“非道德判断”。所以我们注重幼儿生活中的点滴事情,并随机生成课程,以此为切入点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哭泣的图书”让幼儿懂得要爱护图书;“听——水在响”让幼儿懂得节约用水;“升国旗”让幼儿懂得热爱祖国;“观看教师劳动场景”让幼儿懂得要尊重别人的劳动、热爱劳动;“争做文明游客”让幼儿学会爱护公物,保护环境;“我做交警”让幼儿学会如何遵守集体规则。教学活动中通过“拔萝卜”“都是好朋友”等活动让幼儿懂得团结友爱、和睦相处;这些都是从幼儿自身生活出发来设计的教学,孩子们容易理解接受,并很容易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