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国企制度缺陷的代价华源危机的深层思考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华源出现危机了。作为第一起直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的大型央企”火线重组”, 似乎有某种新闻价值, 引起人们的更多思索。但华源的危机绝不是发现的早了, 而是晚了。这样的危机在国企里绝不是第一个, 更不会是最后一个。正如《财经》杂志描述的, 华源自 1992 年成立以来的 进展堪称一部”并购史”: 以纺织业起家的华源在 间发动各种并购近 90起, 总资产从创立之初的 1.4 亿元增至如今的 572 亿元, 所涉产业早已跳出纺织一隅, 拓展至农业机械、 医药等全新领域。而今日再来看华源, 华源搭建的不过是”空中楼阁”。而且这样的空中楼阁是何等之诱人与辉煌, 曾以 494.61 亿元营业收入位列中国 1000 家大企业集团第 29 位, 而且打着”自觉担当了调整国有经济结构的主导力量”的幌子, ”忽悠”着有关应该明白却不明白, 或实际明白却装着不明白, 也或者是有点明白却不想去深究的主管机构。当前华源已在国务院国资委的安排下进入了重组程序, 巨额的损失客观上已经造成, 有理由信任, 更大的损失还将在接下来的重组过程中显现。当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国资委安排有关央 企 的 重 组 效 果 究 竟 如 何 , 必 定 更 是 一 个 大 大 的 问 号 。一个如此规模的大型国有企业进展神话顷刻间完结, 究竟谁之过? 是决策者本人, 是主管机构, 还是”助纣为孽”的国有银行, 从表面上看, 这些主体都应该难辞其咎, 但又都有其自身客观原因, 从而出现从自身利益出发的必定结果。从经营者本身而言, ”数字出干部”的思维根深蒂固, 企业做”大”就意味着地位, 就意味着能够”圈”到更多的资源; 从主管机构来讲, 可能是无法事无巨细去监管、 评价, 更何况还有”官场”的众多潜规则不能轻易去触及; 从国有银行角度看, 反正是向国有企业放贷, 即使出问题, 也不需要承担过多决策的责任, 更何况最后的损失一定是能够转嫁到国家的身上。如此一个轮回下来, 似乎每个环节都有其客观理由, 究其根源是面对国有企业的评价机制不科学、 约束机制不到位, 这样的不科学、 不到位必定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这2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就是制度的代价。国有企业往往在约束不到位的情况下大搞”范围”经济: 简单的扩大经营与运作范围, 而不考虑效率与效益。国有企业到底进行了多少低效、 无效, 甚至是负效益的投资与扩张, 从历次的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