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市场取向制度创新与宏观经济政策12024 年 5 月 29 日下载后可任意编辑No. C1999005 1999-3宏观政策调整与坚持市场取向--1998年中国经济政策回顾与思考杨目 赵晓 江慧琴 本文不求面面俱到,重在讨论基本问题。一、1998年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回顾1、一个有意思的问题:1997年中国人怎么看1998?总体上,1997年的中国人是非常看好19981的。对于国内经济,不少人认为,1998年有”宏观软着陆”奠定的良好局面,又是香港回归和党的”十五大”后的第一年,各地将大干快上,经济会很快探底回升,新的增长周期即将开始。基于上述推断,包括国家权威部门在内的各家普遍看好1998年的经济增长,GDP增长的平均预测值超过了8%,部分预测在9%以上。对于国际局势,特别是对于亚洲金融危机,主流的意见是,经过第一波(东南亚)、第二波(香港、台湾)和第三波(韩国、日本)的震荡,到1998年2月,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见底回升,形势在向好的方向转化。对于国际局势变化对中国经济特别是出口的影响,多数人认为,由于中国经济进展主要靠内需,又是个半封闭的大国,因另外部冲击(shock)对国内的影响不会太大,经过努力,中国的出口依旧能够维持高速增长(权威部门估量10%)。1 按民间谐音说法,”1998”即是”要久久发”,是大吉大利的年数。22024 年 5 月 29 日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现在看来,”看好”的意见不全错,但明显存在三个”低估”:一是低估了国内经济矛盾的暴露以及所面临的困难,二是低估了亚洲金融危机将扩大的可能性以及严重性,三是低估了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进展的影响(从而低估了中国20年对外开放所取得的的成就)。2、1998: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变化针对国内外环境发生的变化,中国政府在1998年作出了重大的政策调整,相比”宏观软着陆”时期,以及”九五”计划的基本方针,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有明显变化。对于变化后的1998年的宏观政策的基本取向,能够概括为两句话:一是以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目标;二是以实施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扩大内需为手段。观察宏观政策的演变,从对总需求的紧缩到扩大内需,从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到积极的财政政策配以适当的货币政策,确实是具有转折性的意义。假如扩大内需的政策成为今后的一项基本政策(郑新立,1998),这种转折性更是具有中长期的意义。宏观政策取向的变化经历了一个起承转合、逐步形成的过程。--先是承继”宏观软着陆”下的形势推断,继续适度从紧的政策取向。主要标志一是年初出台的减免税收、鼓舞进口的政策,这是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