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美术课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王邳弘 美术课是一种形象化、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审美教育课堂,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通过美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还可以“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美术教育可以树立学生的信心、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成功感,达到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教学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教师在美术课堂上成为孩子心灵的导师。在美术课堂上,教师的课堂角色发生了变化,他不再只是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更关注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启迪。教师在课堂中要鼓励学生探索思考,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调查,使学生在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的表现欲望都能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调节学生的健康的心理需要。如今的学生已经不同往日了,每一个孩子都有着独特思维方式,都是可爱的充满活力的精灵,他们有着不同的闪光点。因此,在美术课上教师要适当的发掘孩子优点,从而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积极发展。 2、教师在美术课堂上要积极调整学生的情绪。在课堂上学生能处于什么样的情绪状态,就能产生怎么样的学习状态。积极良好的、向上的心态它是学生能参与进入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直接的作用。学生如能以积极配合、热情参与课堂教学,就能全情投入,脑筋灵活,课堂教学效果就高。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应调整出良好、愉悦的学习环境。首先,应该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提起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越大,积极性越高,作业的效果就有保证。由于小学生所处在的年纪,他们普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对新鲜事物好奇的驱使下,必定对老师提供的知识产生浓厚兴趣,调动起积极性,就能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所以,老师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调动起学生去学习。这种微妙的心理变化,是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如教学“鸡年画鸡”时,我就出示各种各样不同的鸡的造型、奇思妙想的图片,让学生去观察、欣赏并通过老师的讲解分析,从而引发学生对画鸡产生兴趣。 3、教师在美术课堂让孩子感受学习的快乐。在美术课堂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