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创新开展“法律六进”活动青岛市司法局赵纯利2011年是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六五”普法的启动之年。如何巩固完善“五五”普法的工作成果,扎实推进“六五”普法的深入开展,为青岛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核心区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法治保障,是我市全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新课题。全面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使法律进乡村、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这个全民普法的机制日臻完善,使普法依法治理的覆盖面和普及率再创新高,是“六五”普法的重中之重,也是“六五”普法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一、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创新“法律进乡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基固本我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的70%。青岛市有761.25万人口,其中郊区五市农业人口为485.3万,所以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让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农业增长,是关系到国泰民安、国强民富的治国战略。送法进乡村,普法到个人,是全民依法治理工作的基础工作和基本要求,根本目的是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添砖加瓦,为“三农”建设保驾护航,为提升农民的法律素质和法治意识尽职尽责。因此,必须要贴近乡村生活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开展符合农民特点和农民乐于接受的法制宣传活动,真正让农民从中得到实惠。一是进一步巩固完善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大力开展“五个一”建设,即每村建一所法制学校,建一支法律宣传队伍,建一个法律图书角或图书室,建一条法制宣传街或宣传栏,为每户培养一名法律明白人。要把培训普法骨干讲座(班)制度化、常态化、目标化,提高骨干法律素质,以带动村村、家家、人人的法律知识普及,真正做到普法不留盲角。二是进一步创新农村普法形式。山东省召开的“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了青岛的“法治胶州”等一批普法典型,如胶州“1+10”、“每周一村送法”普法模式;即墨、胶南开展“十百千万送法”活动;城阳开通普法网站;平度实行“普法承诺制”等。这些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法制宣传形式,不仅要持之以恒地加以推广,还要不断创新发展新模式新机制,巩固品牌,提升层次,不拘形式,突出重点,力求实效。三是广泛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全面落实村务公开各项措施,切实尊重和保障农民群众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的权利,不断推进农村民主化、法制化进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以文化建设为助推力,创新“法律进社区”,为建设现代城市文明和谐社区建功立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是城市的细胞,而文化标志着家庭、社区、城市三者的文明程度,也体现着公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法治。法治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民主文明程度。法律进社区就是要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建设积极、阳光的社区法治文化,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创建现代城市文明和谐社区,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一是巩固完善“法治楼院”的建设,充分发挥“一长三员”(楼长、法制宣传员、治安信息员、纠纷调解员)的作用,形成完整的社区普法网络,使其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生力军。二是着力抓好普法宣传队、法律辅导员、法律志愿者这三支队伍的建设,把强化普法骨干培训作为搞好普法工作的基础,牢牢抓住不放松,努力提高基层普法骨干队伍的法律素质和业务能力。三是继续大力推进法治文化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机统一。在全市大力加强社区法治文化建设,在社区组织法治影视大家看、法治书籍大家读、法治故事大家讲等活动,各街道结合实际建立法治公园、法治街区、法治广场,组织“法治促和谐”、“家庭法律知识竞赛”和“法治建设一条街”评选活动,同时突出抓好社区内下岗职工、闲散人员、回归人员、流动人员等群体的法制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促进和谐社区建设。三、以多措并举的形式,创新“法律进机关”,不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政府机关是执政党的运转机器,其行政效率与社会公信力代表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的程度,也代表社会的法治程度。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