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大城关”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关于提升我市城镇建设水平的调研报告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规模扩大,城镇数量增加的一种过程,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必经的阶段。也是经济不断发展,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趋势。“十一五”以来,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发布以来,漳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份,迎来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机遇,也迎来新一轮城镇建设的高潮,加上厦漳同城化的推进,更是为临近厦漳两城周边城镇的发展带来绝佳良机。近年来,漳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域城镇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漳州市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全市城镇发展进入快车道,城镇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为今后我市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加快城镇化进程指明了方向。主要应解决好几个问题。一要形成合理的城镇布局。根据地域、经济及产业发展等因素,明确中心、次中心、城镇的合理规模和布局,使之与我市产业的总体布局相适应。二要提升城镇建设水平,完善城镇功能,提高人口聚集能力。三要制定有利于城镇发展的配套政策。调整当前在财税、土地、户籍、教育、社保、就业、房地产、金融等方面政策,使之有利于城镇发展的要求。一、当前我市城镇建设基本现状:“十一五”期间,我市全面实施“依港立市、工业强市、开放活市、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积极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和各种挑战,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一是综合实力更强。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400.71亿元,财政收入139.4亿元,工业总产值达2155.97亿元,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达1945.51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从2005年的22.8:40.4:36.8调整优化为2010年的18.2:44.4:37.4。二是基础设施改善。开工建设高速铁路里程262公里,高速公路里程278公里,新增农村水泥路3365公里,建成古雷一德石化、招银7#泊位等深水码头,新增港口吞吐能力766万吨,达4300万吨,新增后石7号机组、东山乌礁湾和漳浦六鳌风力发电机组,新增超临界燃煤装机容量60万千瓦、风力装机容量18.11万千瓦,成为福建重要能源基地。投入49.14亿元用于电网建设,180多亿元用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三是生态环境优化。2010年城市(含县城)污水处理率达72%、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2%。通过实施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有93个乡镇、1376个村通过省级验收合格,农村垃圾治理率达乡镇83%,村庄82.9%。森林覆盖率从2005年的55%提高到2010年的59.74%,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8%,先后获“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四是生活水平提高。坚持民生优先、落实惠民举措,累计实施106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保障性住房9806套,城镇新增就业28.02万人,实现下岗再就业6.96万人,新转移农村劳动力40.36万人;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实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9.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482元和7861元。(二)产业发展态势良好。1、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提出了“一核两湾四区”的发展布局。一核即围绕漳州的中心城市核心区,两湾即厦门湾(南岸)和东山湾,四区即九龙生态经济区、漳州台商投资区、南太武滨海新区、古雷港经济开发区。通过明确主体功能分区,将国土空间分为重点开发、适度开发和禁止开发三种区域分类管理,引导重大项目、新兴产业、优势资源和人口向发展潜力大的“一核两湾”集聚,构筑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生态安全四种新格局,逐步形成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空间结构高效合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协调发展态势。2、工业发展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