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加强旅游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已经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背离的道路上走过了数百年的历史,而二者的背离又突出地表现为人类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这种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不断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和各种资源的枯竭,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此,国际社会不得不重新审视经济发展的历程认识到高消耗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努力寻求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兼顾当代和后代利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旅游业作为一个对资源有特殊要求的新兴产业,自其诞生之日起,就置身于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和协调之中。因而,如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旅游产业走可持续、高效益的发展之路,已成为各旅游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作为一个资源产业,一个依靠自然秉赋和社会遗赠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共生、相互促进的关系表现在:1、生态环境是旅游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旅游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的消费活动,人们外出旅游总是希望能够达到怡悦身心、回归自然、疗养保健的目的,因而只有那些自然景无观和人文景观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循环,空气清新、水体洁净、卫生良好的旅游目的地,才能激发人们前往旅游的欲望并最终将转化为现实的旅游消费需求;特别是在旅游者旅游消费心理更趋成熟,人们纷纷走向自然、享受绿色生命的今天,一流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某些旅游城市最具魅力、最响亮的旅游品牌,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前往观光游览。相反,生态环境一旦受到破坏,旅游目的地就很难再吸引旅游者前往观光游览旅游产业也必将因此而衰落萎缩。因此可以说,生态环境以其可提供的旅游资源数量决定了旅游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潜力,是旅游产业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2、环境保护工作需要旅游产业做支撑。首先,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本地区经济的增长,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能力,直接促进了环保工作的开展。其次,旅游能提高人们的文明程度,减少环境破坏和污染行为的发生。旅游需求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它对于丰富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科学文化素养、增强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提高公众对环境的关注,推动环保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再次,作为“无烟工业”的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优化了旅游城市的经济结构,替代了污染严重和资源消耗大的传统产业,推动了本地区环境质量的改善。此外,与其他行业相比,旅游业对资源的耗损最少,只要管理得当,对环境的影响和冲击可降低到最少程度。无二、当前我国旅游城市在环保工作中所共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1、全社会的环境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与高标准的环保工作要求差距较大。这几年来,尽管各旅游城市对环保日益重视,认识逐年提高,但在政府部门、旅游企业、游客和市民等有关单位和人员中尚未形成环境质量是旅游城市品牌的观念,并未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到事关城市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衰成败的高度来认识,致使因人为原因导致的生态环境被破坏、被污染的现象在各个旅游城市仍时有发生。2、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管理体制不顺。与生态保护工作有关的各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着条块分割的现象,各自为政,不利于环保工作的开展。如旅游管理部门往往只注重旅游开发,环保部门又往往只考虑环境污染的防治,二者之间缺乏协调机制,致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难于顺利实施,影响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管理部门和规划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城市建设规划与旅游规划相脱节,导致旅游点遍地开花,布局不当,近距离重复雷同建设,甚至有的风景区与工业污染源为邻,加重了景区的环境负担。3、生态环境法制建设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主要表现在:旅游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不健全,生态环保行政执法力度不够,行政执法水平还不太高,执法监督不健全,造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没有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4、环保资金投入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