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 东 县 域 经 济 发 展 模 式 与对策 一、山东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特点 山东县域经济经过2 0 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涌现出许多成功的模式,主要有:昌邑模式——“小机构,大服务”;诸城模式——“贸工农一体化”;寒亭模式——“农业产业化”;周村模式——“股份促动,明星带动”;章丘模式——“城镇带动”;峄城模式——“综合开发,择优突破”;金乡模式——“农贸带动”;山亭模式——“高标准起步,跳跃式发展”;陵县模式——“冬季农业”;高唐模式——“重组调整,加快发展”;泗水模式——“打破常规,走出贫困”;阳信模式——“综合配套改革”;等等。这些成功模式各具特点,通过进一步提炼、升华,找出其共性和规律性,对于指导全省乃至全国(特别是北方各省)的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政府主导 这是山东县域经济发展取得突出成就的一条重要经验。这里说的“主导”,不是说什么事都是政府来管、来做或进行强力政策干预,而是指政府在形成发展战略,制定改革措施,提供公共服务,进行宏观调控以及在政策引导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 .在形成发展战略方面,一是先由省里进行统一部署,通过各县域贯彻、落实,并在具体实践中进行相应调整和创新,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个个县域经济发展的亮点,然后经过逐级总结,推广成功的经验;二是发挥专家顾问的智囊团作用。比如,1 9 9 5 年成立的“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建言献策,服务“三农”,提出并大力倡导“农业产业化”、“做大县城”、“农业企业化”、“农民知识化”等重要 - 2 - 咨询意见,对加快山东省农业改革、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 .在制定改革措施方面,2 0 多年来,政府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上制定了很多重要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包括:1 9 8 7 年的“扩大县级权限,强化县级管理”,把机构设臵、干部人事、劳动工资管理以及计划、财政、金融、信贷、税收、物价、外贸出口等该放、能放的权力放到了县级;在党的十四大后,又提出了“下管一级,权放一格,划清职权,逐级负责”的思路,加大了放权的力度;9 0 年代以来,首先在青岛、济南建立了“市管县”的新体制,以后逐步扩大,到 1 9 9 4 年底,全省1 7 个地市有1 4 个实行了“市管县”,所辖县(市、区)共计 1 1 3 个,占全省总数的 8 1 .3 %;跨入新世纪后,县域改革进入新阶段。2 0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