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摘要:作品的创作需要想象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利于学生根据课文语言文字产生想象,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掘语言课文的有利素材,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开拓精神。关键词:语文教学;教材;学生;想象力想象力就是在记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把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构成形象或独立构思出新形象的能力。简言之,就是人的形象思维能力。世界著名作家歌德小时候,他母亲常给他讲故事,但她讲故事比较独特,总在讲的中途停下来,留下一个让小歌德想象的余地。让他发挥想象,续说下去。由于自小就受到想象力的培养,使歌德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作家。现在很多成人喜欢给小学生讲故事,但讲得很完整,不利于培养孩子想象力。不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输入的信息在大脑中形成了特别强烈的优势兴奋中心,此时,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汇成一幅图,就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作品的创作需要想象力,科学理论的建立更需要想象的参与,因为想象超越经验事实,从而导致发现新的事实和理论。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利于学生根据课文语言文字产生想象,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掘语言课文的有利素材,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开拓精神。那么,如何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潜能呢?在此,笔者仅就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表一些见解,仅供同道们参考。1.通过静态画面下的动态语言,培养学生想象力在语文教材教学中,学生们通过教材插图观察画面所获得的,只是表象。如何通过表象看本质,既通过观察弄清楚课文中哪些内容是作者由画面而直接进行描绘的,哪些是由画面而想象的。一般说来,在教学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动静相连的描写,是在这样三个原则下进行的:①画外的想象描写必须是合理的。课文在画面的基础上展开的想象,必须与画面相适应。如《我们也要当红军》中两个孩子的向往和恳切的表情,毛泽东的微笑,是画面所展示的。而小孩子要求当红军的语言,“毛泽东点点头,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则是作者合理想象的,这些想象是在人物表情的前提下展开的,是合乎情理的;②想象的描写必须是连贯的。这种连贯,既有时间和空间的连贯,又有事件本身的先后的连贯,它与画面的描写也是连贯进行的;③画外的想象描写必须是生动真实的。唯其生动,才能打动读者;唯其真实,才有教育意义。2.通过对画面不同观察方式的引导,培养学生想象力心理学告诉我们,大脑思维是靠外界信息的不断刺激活跃起来的。外界信息的获得必须学会仔细观察。通过观察,获取画面中的信息,是通向想象的第一步。为了克服小学生观察的盲目性、无意性和情绪性,教师可以通过标题、主题思想、基本内容来确定观察目标;通过画面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观察方法。如《难忘的泼水节》的时代背景介绍,可使学生在观察时有的放矢,准确理解。如《草船借箭》,“谁用草船向谁借箭?”“结果如何?”学生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去想象但是的场景画面。从整体上获得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对课文的一个大致印象,进一步理解课文就有基础了。如《长城》、《桂林山水》、《黄山奇石》等描绘景物的画面,可引导学生采用由远及近、由近到远的观察法,或采用由上到下、由里到外、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方法。3.通过看图写话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看图学话到看图写话,这是知识的迁移。没有迁移,便没有运用,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在看图写话时,教师要用看图学话的方法进行引导:①学会审读画面的“静”。这种画面本身内容的“静”,包括场景、背景、事物的主次、时间的先后、人物表情的喜怒哀乐等内容。对观察所获得的信息,要进行整理、归类、重新组合。②学会联想画面的“动”。画外音的“动”,包括人物的心理和事件的起因、结果。具体的过程细节,都必须是经过静态的画面所提示的内容来联想的,这些联想也必须遵循合理、连贯、真实生动的原则。③学会完美地统一“动”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