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交换树脂基础知识离子交换树脂的基础知识一、 离子交换树脂发展简史离子交换剂是一类能发生离子交换的物质,分为无机离子交换剂和有机离子交换剂。有机离子交换剂又称离子交换树脂。无机离子交换剂(如沸石)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发现并应用,人类就已经会利用沙砾净水。而有机离子交换树脂是在1933 年由英国人亚当斯 (Hdams)和霍姆斯(Holms)首先用人工方法制造酚醛类型的阳、阴离子交换树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首先进行工业规模的生产。战后英、美、苏、日等国的发展很快。 1945 年美国人迪阿莱里坞( D’Alelio)发表了关于聚苯乙烯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及聚丙烯酸型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方法。后来聚苯乙烯阴离子交换树脂、氧化还原树脂以及螯合树脂等也相继出现,在应用技术及其范围上也日益广大。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各种大孔型的树脂又相继发展起来,在生产及科学研究中,离子交换树脂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解放前,我国的离子交换树脂的科研和生产完全空白,解放后,从五十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在北京、上海和天津的一些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分别开始了离子交换树脂的研究。1953 年酚醛磺化树脂产生, 1958 年凝胶型苯乙烯树脂投入生产,1959 年南开大学何炳林用苯乙烯做致孔剂合成孔径大、强度高和交换速度快的大孔型交联聚苯乙烯离子交换树脂。60 年代我国生产了大孔型苯乙烯系、丙烯酸系离子交换树脂。到70 年代中、后期又合成了多种吸附树脂、碳化树脂,并已先后投入生产。经过 50 年的努力,我国的离子交换树脂的生产和工业应用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生产的品种已超过六十种,产品的种类和产量日益增多,质量不断提高,并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及科学研究等部门,在我国的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离子交换树脂的组成离子交换树脂不溶于一般的酸、碱溶液及各种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及烃等,结构上属于既不溶解、也不熔融的多孔性海绵状固体高分子物质。每个树脂颗粒都由交联的具有三维空间立体结构的网络骨架构成,在骨架上连接许多可以活动的功能基。这种功能基能离解出离子,可以与周围的外来离子互相交换。功能基固定在网络骨架上不能自由移动,但功能基所带的可以离解的离子却能自由移动,随着使用或再生时,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与周围的同类型其他离子相互交换,所以叫做可交换离子。人们就是通过控制树脂上的这种可交换离子,创造适宜条件,如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