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学生日饮水质和量不足短期缺水可以引起认知力、记忆力下降,长期缺水容易引起尿路结石和尿路感染问题。一项针对北京、成都、上海、广州和深圳五地超过6000名中小学生每日饮水状况的调查显示,我国儿童少年存在喝水量少、喝水次数少、喝饮料多等饮水问题。如果你发现孩子在课堂上犯迷糊,小便量少发黄,很可能是饮水不足。近日,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主办、中国营养学会及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协办、中国达能饮料公司支持的“中国大城市儿童少年饮水行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对《中国五大城市儿童少年饮水习惯调查报告》进行了分析,对儿童少年的饮水习惯予以了指导。饮水对生命健康很重要中国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葛可佑教授介绍了饮水对健康的重要作用。水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新生儿总体水最多,约占体重的80%;婴儿次之,约占体重的70%。随着年龄的增长,总体水逐渐减少。人体细胞内液中73%的组成是水;细胞外液94%是水。此外,水在体内扮演着溶剂、介质、体液平衡和运送物质等各种角色,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并具有体温调节作用。在消化、吸收、循环、排泄过程中,水可协助营养物质的运送和废物的排泄,使体内生物化学反应得以顺利进行。在关节、胸腔、腹腔和胃肠道等部位,都存在一定量的水分,对器官、组织、关节、肌肉、能起到缓冲、润滑、保护作用。一个人若没有食物,可生存3周;但没有水,只可生存3天;断食至所有体脂和组织蛋白质消耗至50%时,才会死亡;而断水至失去全身水分的10%时,就可能死亡。可见水对于生命的重要性。水的摄入和排出是动态平衡的,每人每天水的来源和排出量维持在2500毫升左右。人体内水的来源包括:饮水、食物中的水及体内代谢产生的内生水。饮水不足或过量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达到体重的1%时,会感到口渴,出现少尿;失水达到体重的4%—6%时,会出现烦躁、全身无力、血压下降、体温失调等症状;失水超过10%时,则会危及生命。另外,如果水摄入量超过肾脏的排出能力时,可引起体内水过多或水中毒。所以,适量的饮水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脱水的情形往往比水过量发生的几率高。失水对健康的短期影响是认知能力下降,长期的影响是引起尿路结石、尿路感染和慢性肾脏损害等。水的需要量主要受代谢情况、年龄、身体活动、温度、膳食等因素的影响,故水的需要量变化很大。儿童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其渴觉机制尚未发育成熟,缺水会影响到其行为活动的表现、认知功能和精神状态(如警觉性降低、注意力不集中、疲倦、头痛等)。因此,每天足量饮水对儿童少年至关重要。各国均有饮水摄入量参考值由于饮水对健康很重要,世界各国都制定有饮水摄入量的参考推荐量。各国制订饮水推荐量的方法不同、饮食习惯不同,推荐值也有所不同。例如,美国是根据人群观测值的中位制订的参考值,由于其液体摄入中来源于饮水的比例比较高(占80%),来源于食物水的比例比较低(占20%),所以其推荐量比较大。成人男性建议饮水量3000毫升;女性2200毫升;孕妇2300毫升;乳母3100毫升。欧盟是依据人群饮水量观测值与理想的尿渗透压、单位能量消耗水量相结合而制定的建议量。与美国人群相似,其液体摄入来源于食物的比例也比较低。其对14岁以上男性的建议饮水量为2000毫升;女性为1600毫升;孕妇是1900毫升;乳母是2200—2300毫升。我国是根据单位能量消耗水量结合中国饮食习惯而制定的建议饮水量。中国人饮食中汤汤水水比较丰富,液体摄入中来源于食物水的比例达40%,10%来源于内生水,50%来源于饮水,所以,中国居民饮水建议量比西方建议值低,为1200毫升。欧盟和美国制定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儿童少年饮水的推荐量,从1200毫升到2600毫升不等。目前,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中只有健康成人每天饮水的建议量,尚缺少少年儿童建议的饮水量。葛可佑教授提出,儿童体表面积较大,身体中水分的百分比和代谢率较高,肾脏的调节能力有限,易发生严重失水。因此,以1.5毫升/千卡来计算液体需要量比较适宜。如果根据这个比例数值推算,每日根据推荐参考值摄入1600—2900千卡(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