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劳务产业助推精准脱贫XX县位于黄土高原南缘,辖9 镇 4 乡 5 个居委会 184个行政村,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总面积20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万亩,农民人均亩。是传统农业县,工业经济薄弱,以牛果菜为主的农村主导产业发展层次水平不高,XX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属六盘山特困片区县,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95 户 17047 人,贫困发生率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如期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小康目标是全县的首要任务。去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把劳务产业作为助推精准脱贫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的要求,XX县积极顺应全国化解过剩产能、淘汰僵尸企业后外出务工难度加大、打工人员回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市场主体日益增多、就业岗位不断增加的新形势,坚持把劳动力就地就近输转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加快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创新方式抓输转,强化培训提素质,多措并举促增效,推动农村劳动力输转由自主分散式向有组织规模化转变、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型、由以县域外为主向县域内外并重发展、由以精壮劳力为重点向农村留守群众特别是贫困劳动力覆盖,劳务产业在富民强县、决战脱贫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XX 年,全县输转农村劳动力万人,其中就地就近转移8000 多人(贫困劳动力2954 人),创劳务收入亿元,人均13000 元。今年前 3 个月,全县已就地就近输转贫困劳动力3500 人,人均月收入达到1540 元。一、扭住如何“输转”这个关键点,探索劳务产业转型升级新模式多年来,全县劳务产业在探索中推进,在实践中创新,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依然突出。一是务工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上岗技能缺乏,技术型、知识型、管理型劳动者总量小,苦力型人员多,市场竞争力不强,就业稳定性不高,劳务收入水平低下。二是组织化程度较低,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不健全,农民工与用工单位之间供需信息不畅通,人找不见活、活找不见人的问题突出,劳务输出仍以自发或亲邻介绍为主。三是县域内就业岗位开发不足,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中老年人“农闲人也闲”,打工挣钱没门路, 加之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农村闲散人员增多。对此,县委、县政府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县情实际,多次调研论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围绕县域经济发展,依托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和重点项目建设,在统筹发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人力资源供给和市场用工需求有效对接的发展思路;在总结自身劳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