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本文持以下观点原始思维既不蒙昧,也不深奥,它在本质上就是如今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时通常发挥的那种思维方式,即艺术思维,或称审美思维; 换言之,艺术并非晚近文明的产物,而是亘古就有。原始思维即艺术思维。在人类认知进化史的开始,维柯所谓的“诗性智慧”或称形象思维一直占统治地位; 后来,后起的抽象的理性思维在认知上获得了主导地位,并且与形象思维构成对立,于是诗性智慧或者形象思维就获得了“艺术”这么一个新外号。本文信任,原始思维是某种自史前时代以至于今基本不曾有过改变的思维方式,它完好地存在于如今我们所谓的艺术思维之中。 近三十年来,对原始思维与艺术思维之间关系的讨论并不罕见,但讨论者大都认为,这二者之间虽存在确实的承继关系,但艺术思维在原始思维的基础上有所进展与升华,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原始思维。为此,朱绣慧在其硕士论文《艺术思维与人类早期思维的关系讨论》中提出原始思维与艺术思维有如下区别“原始思维往往通过夸张和想象来虚构宇宙进展和人类演变的历史,而原始人类自身对这种虚构特征毫不知觉,会认为这些叙述都是真实存在的; 可是艺术家却明白地知道自己是在虚构一个艺术的世界,现代读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者也可以明确区分艺术和现实生活。”如何理解这个“区别”,关系到人们能否对原始思维与艺术思维之间的关系进行准确地把握,而本文将着力于解释为何这个区别是不存在的。 针对上文所提到的“区别”,我们或可有如下反驳所谓“现实生活”并不见得“现实”; 比方说,在无神论者看来,有神论者的一部分生活或许是虚妄的,而有神论者信任无神论者的某种意识形态也是虚妄的; 因此,现代读者能够区分艺术和现实生活,也不过是一种“相对的”区分。其次,虚构虽有无意与有意之分,但毕竟都是虚构。原始人真诚地认为树是有感情的,现代诗人有意识地以拟人的手法假定树有感情,而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再次,真假之别仅仅关系到所谓“再现艺术”; 原始的音乐与舞蹈和现代的音乐与舞蹈就不存在这种区别。最后,在我们读小说或者看电影的时候,我们不妨承认我们每时每刻都在面对一个虚构之物; 但是,与真假之别相关的理性思维不见得干涉我们对故事或者电影情节的经验。我们当然能够对小说和电影进行理性思考,但那时我们就变成批判家,而非欣者了。 维柯说过,“推理力愈薄弱,想象力也就成比例地愈旺盛”;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对这话我们未必全然赞成,毕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