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中国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路径的重要探究中国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路径的重要探究 当前,中国公民教育因缺乏公共生活的支撑,同时也缺乏系统性、成熟性的实践路径可依循,导致实效性不高,最终可能阻碍年轻一代公民品质的进展。就此,叶飞教授新著《公共交往与公民教育》在结合西方学术思想与本土实践的基础上,以“公共交往”理论为核心展开了科学而有益的理论探究。 一、聚焦中国公民教育的本土问题 公民教育必须在透彻理解西方理论的基础上,聚焦中国公民教育的本土问题,为解决中国公民教育的现实问题提供有益的理论思考。否则,就只能是“鹦鹉学舌”“邯郸学步”,无法真正深化中国公民教育问题的内核,也无法形成有效的本土理论。 为此,该书第一章就详细分析和梳理了中国公民教育所面临的公共性困境 ,即公民教育在价值取向、组织制度、师生关系、教学实践等维度所面临的“公共性”匮乏的困境。这种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从教育价值取向的角度看,当前中国公民教育在公共价值与私人价值、公共德性与个体善性之间处于失衡状态,偏重于私人价值和个体善性,而往往忽略了公共价值与公共德性,由此导致整个公民教育体系中公共价值资源的匮乏,阻碍了公共价值观在公民教育中的传递;二是从学校组织制度的角度看,学校组织制度的权力结构主要是垂直型的权力结构,学校的管理模式也主要是一种控制型的管理模式,它以非民主的权力关系和管理体制压制了学生的权利诉求,违反了公共性的基本原则,导致了学校生活中公民平等对话及协商机制无法有效地建立;三是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当前公民教育的教学活动脱离于学校以及社会的公共生活,使得公共价值与公共生活实践出现了严重的背离,公民教育因此无法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无法对学生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四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老师和学生的交往生活遭受了扭曲,学生在公共性匮乏的教育环境中难以形成公民身份认同。由此作者认为,当前中国公民教育所面临的这种公共性困境阻碍了中国公民教育的进一步落实和进展,是中国公民教育实效性比较低下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的重要根源。 二、借鉴多元的公民教育理论成果 公民教育理论是西方舶来品,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批判性地吸收。就此,该书在第二、第三章着重分析和探讨了西方公民教育的学术理论渊源。如:亚里士多德早已关注到私人生活领域和公共生活领域的区分。与私人生活领域不同,公共生活领域更注重基于公民身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