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 Landscape ecology 三、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 前面谈到,景观要素是景观的基本单元。按照各种景观要素在景观中的地位与性状,可将景观要素分为三种类型: ①斑块(patch):在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性地表区域; ②廊道(corridor):两边均与本底有所区别的一条带状土地; ③本底(matrix):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因此,可以说斑块与走廊都是被本底所包围的。 一般来说,斑块、走廊和本底都代表一种动植物群落。但是有些斑块或走廊可能是无生命的或者生命甚少,例如裸岩、公路、建筑物等。 (一)斑块 A、 斑块的起源与类型 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四类:干扰斑块(distu rbance patch)、残余斑块(remnant patch)、环境资源斑块(env ironmental resou rce patch)和引入斑块(introdu ced patch) 1) 干扰斑块: 干扰是引起生态系统格局显著偏离常态的事件。有内部(如风倒木)和外部(火)二种。外部干扰有自然和人为之分。 在一个本底内发生局部干扰,就可能形成一个干扰斑块。如森林发生火灾,形成一个火烧地,就是斑块,可通过演替来恢复。因此干扰斑块和本底是动态关系。干扰斑块是消失最快的斑块类型。也就是说,它的斑块周转率(patch tu rnov er)最高,或者说平均年龄(或称平均留存时间)最低。不过这还要看是单一干扰或重复干扰(或称慢性干扰)。如大气污染就属于慢性干扰。慢性干扰的斑块留存时间长,在此情况下,演替过程连续受阻,而造成某种稳定性。 2) 残余斑块: 它是由于它周围的土地受到干扰而形成的。它的成因与干扰斑块相同,都是天然或人为干扰引起的,不过,地位不同。如森林火灾较小,火烧地为干扰斑块,而周围未烧的森林称为本底。如果火灾大,火烧地面积很大,对于残留少数团块林分来说,则大片火烧地为本底,而残留的少片林子称为残余斑块。除了成因相同以外,残余斑块和干扰斑块还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的周转率也都较快。 残余斑块形成后,有一段物种变动速率增高的时期,称之为调整期。是因为在景观本底受到干扰以后,有些物种将迁入到残余斑块中,其中一部分将定居下来。但是不久,这种物种增加的时期将被物种灭绝率增高的时期(称之为松弛期)所代替(它是调整期的一部分)。物种调整期将延续到残余斑块与本底融为一体为止。 3)环境资源斑块: 环境资源斑块起源于环境的异质性。如大兴安岭大片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