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公司治理中终极控制权讨论综述及展望公司治理中终极控制权讨论综述及展望 摘 要:自从 1976 年 Jensen 和 Meckling 所提出的股东和经理层之间的代理理论,公司治理讨论领域开始普遍关注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引起的第一类委托代理问题,而作为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第二类委托代理问题最近才得到关注和讨论;此外,欧美学者对后者的讨论则集中依据现金流量权(所有权)对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及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进行探讨。由于本土上市公司的特别状况,关于股东控制权的讨论引起众多新兴经济体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對 20XX 年以来中国本土学者对终极控制权的讨论进行回顾,其中包括:终极控制权的产生及运行机制讨论、终极控制权对公司运营及公司价值的影响讨论、终极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的偏离影响讨论;最后根据该领域讨论现状,对以后的讨论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终极控制权;现金流量权;公司价值 引言 近几年来,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又称最终控制权)、现金流量权的相关讨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La Porta[1]等(1999)通过对世界范围内大公司的讨论,首次提出最终控制人的概念,他认为公司集中的股权多数由家族或政府通过金字塔结构、参加管理等形式掌控,并指出最终控制人的现金流量权远低于其控制权。 主要关注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关系代理问题的以往讨论,无法只通过考量股东现金流量权清楚解释公司治理问题。而相比而言,通过“金字塔”式股权结构、关联交易和交叉持股控制结构,看似持股比例不高的股东可能通过掌控多个股东而掌握比别人较多的控制权,甚至是公司最终的经营决策的——终极控制权对公司实际决策和治理影响重大,所以对终极控制权的讨论逐渐得到更多的讨论和应用。 国内外学者基于传统公司治理的讨论范式,进行了跨制度及文化的讨论与检验,同时近年来涌现出更多的文章将跨学科的理论进行整合,借以对控制权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问题进行更为合理和全面的解释。本文通过回顾终极控制权的经典文献及近年来较有代表性的文章,借以对终极控制权讨论及最近的讨论热点进行归纳与分析。 终极控制权相关的文章主题可初步分为三类:(1)终极控制权的产生和运行机制;(2)终极管控权对公司资本运营(包括:投资、股利政策、现金持有、盈余质量、内部资本市场运行)、财务状况(包括:财务风险、会计稳健)、企业价值、公司绩效等方面的影响;(3)对终极控制权的优劣和治理方案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