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之词源于中国,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①此时,“意”“象"尚未联用,“象”是用来表达意的,当"言”不能很好地表达他的“意”时,就设“象”来表达。可见“象”是表意的一种很好的媒介。其后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里第一次把意、象连用:“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②这里的意象主要是指一种内在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情与景的融合,是一种“意”中之象,而且往往更偏重于意。将意象看成是一种心理表象,是西方文艺理论家们对意象的理解。西方文论中普遍使用意象(image)—词,是 20 世纪初的事。“image”的词则 源 自 拉 丁 语 “imago”,“imago” 是 从 古 希 腊 语 "eidolon” 意 译 而 来 , 原 意 为 表 象(representation)或是心的图像(mindpicture)。所谓表象,是我们过去所感知和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心理上的重现和回忆。美国文艺理论家韦勒克和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中,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界定意象:“在心理学中,‘意象'一词表示有关过去的感受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而这种重现和回忆未必一定是视觉上的。”③这种从心理学意义上来理解意象的还有“意象派”诗人庞德,文艺理论家理查兹以及哲学家康德等人。庞德说:“‘意象'不是一种图象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是一种’各种不同的观念的联合''”③ 理查兹说:意象"是作为一个心理事件与感觉奇特结合”。③① 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P563.②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③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刑培明等译•三联书店 1984,P201.综上所述,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象就是融汇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人类同住一个地球,共同拥有一轮明月,中西方民族的人们都喜欢欣赏月亮。起初月亮只是自然界的一个客观物象,但由于文学的审美作用,它逐渐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和情感色彩的文化载体,一个蕴涵丰富的艺术符号。月亮作为这样一个意象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蕴,在中西方文学中频繁出现,是一个常见的、具有重要作用的传统意象。本文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比较中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的异同,并分析其成因,让人们对月亮意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