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朦胧美

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朦胧美_第1页
1/7
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朦胧美_第2页
2/7
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朦胧美_第3页
3/7
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朦胧美“朦胧”,就是模模糊糊、不清楚地意思。诗歌的“朦胧美”,是一种隐约、含蓄的美,是一种有所感触却往往难以了然于心的美。追求朦胧含蓄的表现风格,是中国诗词的一贯传统,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世界上最讲究朦胧美的诗歌。举一个例子,同样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描写爱情的诗歌。古希腊诗人是这样写的:妈呀,亲爱的妈呀!我哪里有心情织布?我已经充满了对那个人的爱慕。——萨福《相思》中国人是这样写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两相对比,很明显,《相思》表达情感是直接的强烈的;而《蒹葭》全诗写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其实,这种宛转幽深的朦胧美,可以说是我国各类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如建筑领域运用照壁,林木遮掩,回廊曲径等方式营造朦胧曲折的美;国画更是典型的写意风格,讲究神似、渲染、留白;即使女子巧笑嫣然,也不忘记用一方罗帕或一纸团扇遮住半边脸,让人看不真切⋯⋯回到诗词上,本文主要探讨两个问题:1、为什么传统诗词会呈现出如此普遍的朦胧美;2、是什么构成传统诗词的朦胧美。一.为什么传统诗歌会呈现出如此普遍的朦胧美?1、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天”,这里指自然。“天人合一”,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这种思想反映到文学创作领域,便形成了这样一种传统:中国的诗人总是把个体置于天地万物的大背景中,把自身的情感融入这个大背景中,达到一种彼此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形成圆融含蓄的朦胧美。正如《文心雕龙》中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陶渊明《饮酒》诗中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是将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完全交融,“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形成了这种自然、平和和超逸的境界,犹如千年陈酒,能让人品味出无限韵味。2、意在言外的审美趣味。“意在言外”,是指语言的真正用意没有明白说出来,它往往只提供某种暗示, 其韵味得细细体会才能知道。这种思想在先秦的儒家和道家作品中都有体现。《老子》 说:“道可道,非常道。”说得出来的东西,就不是永恒的东西了,真正的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孟子》说:“ 言近...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朦胧美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