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教学中“另类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是开启科学之门的金钥匙。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从问题和惊讶开始。”可以说,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学生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与知识。所以,问题是学生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思维发展的逻辑力量,是学生新思想、新方法、新能力、新知识的源泉。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 从本质上讲, 感知不是学生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主动探究; 没有问题,学生思维就会僵化,能力得不到发展;没有问题,学生的体验,感悟将成为一句空话。可见,问题既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也是学生问题发现、提出、生成、分析和解决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过程,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辅助条件,去构建新的思想和概念, 而当学习者已有知识不足以生成和建构新的思想和新的概念时, 新旧知识之间将有一段距离,这个距离就表现为问题。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应表现为:在问题情境中,师生合作进行的探究与发现未知事物的活动。真正意义的教学活动不应从教师向学生提出已知、现成知识的模式开始,而应从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 创设学习活动的内部条件开始,去激发学生对新的未知知识的认知需要,以形成学生真正的、 内部的认识动机,以间接方式影响学生能动的学习过程。但令人遗憾的是, 在现行历史教学中, 教师不是主动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围绕教材既定的知识材料,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地围绕教师的提问组织材料,以教材中现成的知识和结论来完成问题。 学习内容和教学过程抽离实际的生活情境,其结果造成学生变成只会猛吞知识的“饲料鸡”;学校成为复制“僵化知识”的工厂。 或许现在正是我们需要重新去思考“学习是什么?学习如何发生?以及如何使用知识?”这三者之关系的时候了。历史教学不仅仅是简单地教授学生“是什么”的问题,而是在更大程度上、更高层次上引导学生在知道“是什么”的基础上,去理解“为什么”,去动手“怎么做”,并在这三者的基础上形成一系列规律性的认识。第一层面的教学难度较小,第二层面大多数问题也不太难解决,其中少数问题和第三层面问题要较好地解决则相当困难。 在某种意义上说要有效地解决它们,则需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