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写作中的一材多用写作中的一材多用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如今,面对高考、中考的巨大压力,学生过的是简单重复的生活,绝少有机会参加社会活动,没有时间去图书馆、阅览室,更没有时间看电视、听广播,写作材料的贫乏可想而知。其实,在积累的材料中,有很多材料是可以适用于多个话题的,要学会灵活地多次运用。题目只是一种形式,关键是懂得将材料的使用角度改变,以适应这种形式。材料好比是木材,题目好比要做的扁担、锄把、屋梁之类,只要仔细讨论一下就会发现,有很多木材既可以做扁担,又可以做锄把,还可以做屋梁的。 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我采纳“一材多用”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学生在高考时能够在“储备”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把已经掌握的为数不多的材料尽量转化成高考作文的材料,恰当处理,做到一材多用,收获较大。 一.把已知材料采纳“拉一拉、靠一靠,甚至扭一扭”的方式紧扣话题 考生平常积累的材料就不多,再加上到了考场上粗眼看也不一定用得上,所以有的学生十分焦急。其实有些看起来与题目关联不大的生活素材,经过巧妙的艺术处理,就可以转化成高考作文的材料,为我所用。例如:“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素材,面对不同的题目,只要拉一拉、靠一靠就可以有不同的用法。结合全国近几年的作文题目来看: 他能这样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其中不也含着“坚韧”的精神吗?(98 卷——以“坚韧”为话题) 勾践为什么在“复国”与“沉沦”间选择“忍辱复国”呢?这里不也含有“心灵的选择”吗?这种“心灵选择”不需要很大的勇气和信念吗?(02 卷——“心灵选择”) 他在复国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挫折和失败呢?他放大了自己的痛苦了吗? (04 卷——“挫折”)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勾践卧薪尝胆,成功复国,他“传递”给我们的不就是面对苦难要勇敢面对的信念吗?(07 广东卷—“传递”)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同样的“勾践复国”可以从中看出不同的内涵,提炼出不同的论题,这不就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吗?(00 卷——“答案是丰富多彩”) 二.针对不同论题,有目的地,重点地突出已知材料中的某个方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材料,事实论据牵涉到方方面面,可以同时证明各种不同的论点。考生在引用的时候针对不同的论点可以有意识地选取材料中的有用部分,适当地加以渲染扩充,其它部分就可忽略不计。这样同样可以达到一材多用的目的。 例如:童年及青少年时在大城市度过的袁隆平,在风华正茂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