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数量论产生和发展的脉络与理论意义货币数量论是一种关于货币流通量与一般价格水平及货币价值变动之间因果关系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商品价格水平和货币价值取决于货币数量;若其他条件不变,商品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货币数量论的产生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早起、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其主要内容和理论意义阐释如下:一、早期货币数量论1、让· 博丹创始货币数量论早在公元 200 年左右,罗马法官鲍尔斯鸠就曾说过:“货币的价值被货币的数量所左右。”这是能找到的最早有关货币数量和其价值之间关系的描述,不过货币数量论产真正的产生是在十六世纪的欧洲,是由法国人让· 博丹首次提出。当时,由于南美洲金银大量流入欧洲,致使欧洲市场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史称“价格革命”)。而以马勒斯特卢亚为代表的法国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导致物价上涨的原因主要是垄断及对外贸易。博丹对其提出反驳,认为白银流入是货币价值低落的原因,货币的价值、商品的价格决定于货币的数量。博丹货币数量论主要观点是:金银价值与一般商品价值相同,其数量增加,价值就会被低估;而其价值被低估,则与其交换的商品的价值自然会上涨。博丹还对某些特殊情况下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做了论述:他指出商品的供求关系对价格会产生影响。货币数量增加引起物价上涨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没有考虑到某些东西高涨到通常价格以上的情况,如发生饥荒时的粮食,战时的军械,冬季的木材等。2、约翰· 洛克和孟德斯鸠的货币数量论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的开传人约翰· 洛克是早期货币数量论的又一个代表人物。面对英国资本主义对经济自由的渴望以及社会上对降低利率刺激经济政策的讨论,洛克发展了货币数量论,他主要是从现象出发,对货币的供求关系进行分析,认为货币价值高是因为对货币的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洛克将普通商品的价值区分为固定价值和市场价值两种,认为固定价值基因于其所满足的欲望,市场价值则为供求关系所决定。因此认为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也分为两种价值。货币的市场价值也是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由于货币能够换取世界万物,所以货币具有无限的需求( 人们需要货币进行交换,同时洛克也受重商主义影响,认为货币即财富 ) ,不存在供大于求的情形。洛克说,“对于货币的需求,各地都差不多相同,其用途也总是一样。但就其供给而言,其数量愈减少,其价格即愈增高,其购买力也愈大。尤其是在货币缺乏时,由于没有可替代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