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历史教科书:收复伊犁李鸿章功劳最大,却被埋没了缘起:李鸿章在中俄伊犁交涉中的作用近读韦力和拓晓堂两位先生合作的《古书之媒》(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其中拓先生的一段话让我颇感兴趣。他曾在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善本部工作,其中的一项任务是整理近代名人手札。在整理的过程中,他读到李鸿章、曾纪泽等人的未刊手札,并依据这些罕见的材料撰写论文:其中有一篇就是1988 年发表的《李鸿章与中俄伊犁交涉刍议》,讨论李鸿章在《中俄伊犁条约》 谈判过程中的作用。 以前我们认为是曾纪泽到俄国去谈判,交涉伊犁问题,然后把伊犁给要回来了,将功绩都说成是曾纪泽的,说曾纪泽是大功臣啊, 但看了国家图书馆的这些书札后你就会发现,曾纪泽不过是一个四品小官, 他如何能左右当时这样的一个大局呢?其实他左右不了,背后的决策人和牵动他在前台当木偶的人实际上还是李鸿章。所以看了那个书札之后, 我就写了一篇文章说其实李鸿章在里面才是最重要的,在曾纪泽去俄国交涉伊犁问题之前,李鸿章就给他定了三条路, 上中下三策都定好了, 曾纪泽不过是走了中策,在这里面就有一条。 以往为什么会忽略这个问题呢?一是《李文忠公文集》 收录的书札部分并不多, 遗漏了很多; 二是收录过程中, 在不多的情况下又做了大量裁剪,就把很多信息给屏蔽掉了。据此,笔者查到《李鸿章与中俄伊犁交涉刍议》一文发表于《江淮论坛》1988 年第 6 期,署名“拓荒”(即拓晓堂)。此外,1990 年第 2 期《文献》刊登了“拓晓堂辑录”的《李鸿章关于中俄伊犁交涉的未刊书牍四件》。由《刍议》不难窥知: 1880 年曾纪泽出使俄国,改议《里瓦几亚条约》,重新签订了 《中俄伊犁条约》 ,成果索回了一些重要的界务、 商务等方面的权益。在此交涉过程中, 除了曾纪泽大智大勇的斗争, 左宗棠鼎力支持外, 身为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扮演了至为重要的角色。第一,李鸿章在战、守、谈判重点三方面对曾纪泽都有影响和支持;第二,曾纪泽与俄国人谈判时李鸿章对曾氏的指示及李氏在消除不利舆论、争取国际支持与筹划海防上具有重要作用;第三,李鸿章在此历史事件中也有消极面。可以说,整个交涉过程贯穿着李鸿章的外交方针及具体意见,而曾纪泽很大程度上是李鸿章的代言人。困惑:历史教科书怎么不提李鸿章然而,令人困惑的是,不少现行历史教科书和一些专著对此“不闻不问”。下面是笔者调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