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案网权威发布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咏怀古迹(其三),更多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相关信息请访问教案网。 【教学目的】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悟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 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第 1 页 共 7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悟。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日,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 第 2 页 共 7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怨恨。) 四、赏析诗歌 点拨之一: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 明显不是。 写景。 第 3 页 共 7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点拨之二: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