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孩子教育心得:治“已病”还是治“未病”呢 假期见到一个朋友,一起探讨孩子学习的问题。他提到在外地的另一个朋友制造了一种已经非常成熟的辅导孩子学习模式:把应试教育做到极致,让能接触到他们的孩子各科都能考高分。 他提到一个现象,让我惊讶也深感佩服:家长感激万分,在微信签名中写道:生是**人,死是**鬼。(**是这个朋友机构的名字,当时只留心思考这种方式方法却没记住机构的名字)家长之所以如此由衷感激,是因为这种模式的培训让已经放弃自我的孩子重新找到学习的自信,让孩子从校园边缘和角落走出来,华丽转身。对于家长来说,这等于救活了孩子。 或许这种评价方式本身欠妥当,难道考试是唯一的出路?难道不上学就等于死?锤子科技的创办人罗永浩不就是高中退学,不走高考路,人家不是一样成才吗? 但从某种角度上讲,考试高分也是一种难得的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就算不能说绝对比同龄人优秀,但至少在观察、思考、理解、表达等方面,确实出类拔萃。不上学的人生不等于就此完蛋,但就此完蛋的可能性很大。因为成绩差放弃上学的孩子,本身很大程度上都不够自律,就此放入社会染缸中,可能接触大量小混混,耳濡目染,能够明辨是非,能够像罗永浩那样在家自觉自学,继续读书写作的有几个? 所以,可能对于大部分普通孩子来说,上学,考试,考高分,通过高考考上大学,或许是人生走入正轨的保证。 但,大量的事实却是,大部分孩子不能成为高分学霸,甚至不能考出正常的分数。 原因何在:他们头脑不够灵活,理解力有限,记忆力差,学着前面的忘着后面的,因为他们错过了锻炼脑力的最好阶段;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太想学习,没自信,因为分数带来的自卑日益强烈;他们学习效率低下,因为缺少科学的学习方法;明明认真复习了,学了,但是分数很低,因为不懂考试技巧……他们虽然很努力很努力,但是这种努力反而带来更大的虚无感:越努力挫败感越强烈,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越努力无力感越扎心。 能不能让每个有此切肤之痛的学子都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做到分数提升,名次升高,家长老师同学纷纷投来欣赏的目光,自信逐渐在个体生命中恢复正常? 能。 这位朋友的朋友做到了。 他自身也非科班出身,但我推测,正因如此,才让他斗志昂扬一定要攻克考试这个堡垒,让年轻的后来人不再重复自己当年的窘迫。他总结出一整套训练方法,事实证明,这套方法确实管用。尽管有题海战术的嫌疑,但他让题海更加有序,更加立体,也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