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专题片解说词——厚德载法治 公正树丰碑 中国最古老的“灋”字。“水”、“廌”、“去”三部分组成它独特的形体,廌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独角兽,性刚直,见不平,触不直者。三者联体,寓意着"法"平如水、去不直的精神。这个文字,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古代先民对于法治最初的描摹和历史的期许,凝结了古代人对于“法”这一特殊现象的见解。面对它,人们总会油然生出某种根结于内心深处的敬意。 漫漫历史长河,逝者如斯,原本代表神明裁判的“灋”字虽然已淹没在岁月浩淼的烟波里,但人们对公平、公正的渴求却始终一脉相承。今天,在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大楼里,正厅最醒目的一面墙上,镌刻着 99 个用不同字体书写的“法”字。它们虽然笔法不同、形状各异,却表达和渲染着一种共同的意境,那就是绵延不息、传承发展的法的精神。这栋大楼里的法官们,身着法袍、手持法槌,以法律的名义,用自己的理想、信念、智慧、责任,默默书写和诠释着“法”字的含义,也在书写和诠释着法律人永恒的追求······ 春生秋长,斗转星移,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走过了 55 年的发展历程。回首当年,昆明市华山南路的小山坡上,简朴的四合院,青檐瓦顶的小楼就是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从前的办公处所,那些早已发黄的卷宗里还记载着新中国的第一代法官们审判案件的过程。 55 年过去了,定格的是时间,流逝的是岁月,记录的是历史。55年的风雨求索铸造了云南高院人心目中的法魂。在岁月的流痕中,当年的四合院发展成气势恢弘的审判大楼;建院时曾经意气风发的年轻法官如今已是满头银发;当初的大檐帽演化成更能体现法官职业特色的法袍、法徽;案件审判类型也从建国初期单一的刑事审判发展到刑事、民事、行政三大系列;案件流程从过去的“立审合一”发展到立案、审判、监督、执行四个环节;全省法院审判案件总量从最初的几百件发展到现在的二十余万件;职能部门从过去的5 个发展到今天的21 个,工作范围拓展到审务、政务、党务三大领域;法官队伍从建国初期的60 余人发展到400 余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到80%,博士、硕士占到10%,学历层次和文化结构都有了大幅提升。 众多的发展变化中,唯一不变并且历久弥新的,是一种埋在心底、深入骨髓的精神,这种发端于人文和历史的崇法、**的精神,汇聚成一条悠长澎湃的河流,引导着云南高院人在法制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历史是物质,更是精神。走进今天的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法治的历史、现实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