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上门工作的实践与思考“送教上门”工作的实践与思考陕西眉县特殊教育学校武海琴有这样一群孩子,由于严重残疾只能躺在床上不能坐起来;有的因为行为问题严重, 带有攻击性行为, 家长不敢把他放到集体的环境中,怕造成伤害事件; 有的是因为家庭困难, 父母要上班赚钱无人接送;有的家庭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残疾孩子就更加封闭,不让外界知道孩子的存在,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2014— 2016)》明确提出了,要“组织开展送教上门。县( 市、区) 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安排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教育资源,为确实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并将其纳入学籍管理” 。自政策出台以来。我们眉县特殊教育学校积极组织开展了“送教上门”工作,在此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践、 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一、值得借鉴的经验1、准确定位送教对象“送教上门”是对中重度适龄儿童因自身和家庭的多种原因不能走进课堂而实施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核心是不能走进课堂, 其实质是要到家庭。教师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是在课堂上,而是深入残疾儿童的家庭。为了节省人力、财力,尽可能的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们要对“送教对象”进行准确的排查。(1)对本县的残疾儿童的摸底。仅仅依靠特殊教育学校,想要掌握全县的适龄残疾儿童的资料, 是非常困难的。 为此,我们依靠残联,从各中心小学、 乡镇民政科等处, 收集到全区适龄残疾儿童的基本信息,然后安排教师逐一登门核实,逐一进行鉴别, 对确实是属于适龄的残疾儿童,能到校就读的,我们一个都不放过,做好家长的工作,让他们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而在走访中,我们也综合各种因素,甄别出哪些适龄残疾儿童确实因为家庭和自身的因素,不能入校,我们就把这类残疾儿童作为“送教对象” ,并给他们办理好学籍,确保他们的受教育权。(2)与家长沟通,了解对象情况在这些对象中,多数残疾儿童由于从没有接受过教育,各方面发展相当迟缓, 通过一般的交流、 观察甚至评估不能全面地了解其情况。因此,就要通过与家长的沟通进行了解。所要了解的情况一般包括家庭成员、儿童的病因、发病的情况、治疗情况、作息安排、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儿童经常或喜欢做的事情、 儿童的需要、儿童的脾气、性格等。(3)进行“送教对象”的评估。确定了送教对象,那么重要的就是要做好准确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