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中国教育史必背之近代教育体制改革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第一任教育总长为蔡元培(1)制定教育方针:1912年7月颁布的民国教育方针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2)颁布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学校系统令》,1912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从纵向来看分为蒙养院、初等小学堂(4年)、高等小学堂(3年)、中学堂(4年)、大学预科(3年)、大学本科(3-4年)和大学院,从横向来看除普通教育之外还有实业教育(乙种实业学校和甲种实业学校)和师范教育(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其颁布的意义在于①批判了忠君尊孔的教育思想,废除了读经讲经②缩短了学习年限③提倡男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女子教育取得一定地位,开创男女同校④课程上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训练;(3)颁布课程标准:①废止了癸卯学制中的“读经讲经”课,突出近代学科和资本主义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②对中国传统文化也采取了批判继承的态度③关注对学生的美感和情感教育,注意课程的应用性、平民化和手脑协调发展的特色;2.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①五育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其中,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的独创,蔡也是近代第一个提出美育的人;②五育的关系:军国民教育是体育,实利主义教育是智育,公民道德教育是德育,美感教育可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是德智体教育的三者结合,五者作用不同但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2)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①抱定宗旨、改变校风(蔡元培改革北大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大学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第一,改变学生的观念;第二,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第三,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第四,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②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原则;③教授治校,民主管理(全校最高立法和权力机构是评议会,最高行政执行机构是行政会议,各学科教务管理机构是教授会);④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即学分制);(3)教育独立思想:1922年在《新教育》上发表《教育独立议》,教育独立应包括①教育经费独立②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③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④教育行政独立;3.平民教育思潮提倡教育普及,反对教育的等级性和特权性,要求尊重个人价值,发展个性和教育,反对强迫训练的教育,总体上要求教育所有公民都具有参与民主政治的素质,养成合格公民的资格;1923年朱其慧、陶行知、晏阳初于1923年组织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平民学校、平民读书处、问字处,将运动推向高潮;其中可以分为两种倾向①倾向革命者: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代表,主张平民教育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与技术,更重要的是唤起民众的革命觉悟;②倾向改良者:希望通过平民教育逐步提高国民素质;4.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共有五种倾向①勤工俭学②工学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③劳心和劳体相结合,促进身心和谐发展④建立新村社会和共产社会,希望通过和平演变不流血的方式来改变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⑤强调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应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在与工农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的过程中发展对工农的感情,唤起工农的革命觉悟;5.职业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发展演变而来,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要求而发展起来,1917年黄炎培发起组织中国近代第一个研究倡导实验和推选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中华职业教育社”;6.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杜威的思想适应了中国国内希望社会改良的要求和教育救国、教育改革的主张,其中,“社会的改良全赖学校”的观点和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正符合了教育救国和改革传统教育的需要;7.勤工俭学运动1915年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人在法国创立“勤工俭学会”,明确提出“勤于工作,俭于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为宗旨。在华工教育中创造了半工半读的教育形式,产生最初的工读主义教育思想。1919看至1920年底,留法勤工俭学达到高潮。该运动于1925年前后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