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57 年,岁次丁酉,这一年,一场全国性的客场舞弊惩治举动震惊朝野,10 月27 日,顺治皇帝下旨,将在当年顺天乡试中存在舞弊行为的李振邺、张我朴等七名官员和新科举子立斩,抄没家产,父母、兄弟、妻子等 108 人的流徙尚阳堡,而这仅仅是一个开一个月后,江南贡院再次爆出科场舞弊丑闻,最终 17 名负责江南乡试的考官因此事被判绞刑,第二年春节一过,顺治皇帝亲自命题,分两次对之前中榜的举子进行了复试,接着,顺治皇帝下旨,对没有通过复试的士子们分别进行处罚,共有 22 人被革去举人资格,24 人被罚停会试,另有八人被仗刑之后,连同家属一起被流放关外。这是自科举考试以来最严厉的一次作弊惩治事件,这一次处罚几乎蔓延全国,不仅参与作弊的考官及士子被处以极刑,一些没有参与作弊的士子也牵连其中,被取消功名,抄没家产。对于读书人,顺治皇帝是爱惜的,他曾经不顾满洲大臣的反对,任用精通儒学的汉臣,还亲自去太学祭拜孔子,以示对读书人的重视,并把崇儒重道定为国策。但是,他为什么又会对读书人采取如此极端的手段呢。公元 1652 年 9 月 22 日,顺治皇帝在太学举行隆重的释奠先师孔子典礼,勉励太学师生,笃守圣人之道,把圣人之道时刻铭记在心,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顺治的这一做法,并非偶然为之,而是他所代表的清朝统治核心层,深思熟虑之后所作出的重大决定。这是满洲贵族入住中原的第九年,关外时期,他们虽然已对汉族文化有所接触,但实行的主要还是满洲传统的风俗习惯,入主中原之后,面对这样一个疆域辽阔,有着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庞大国家,清朝的统治者很快发现,如果继续采用满洲的传统治理国家,在很多方面是行不通的。经过一番艰难抉择之后,顺治皇帝决定以中原历代王朝奉为正统的儒家思想作为立国的根本,治国的大法。公元 1653 年 4 月,在顺治皇帝举行祭奠孔子仪式半年之后,他颁喻礼部,将崇儒重道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顺治皇帝认为帝王治理国家,要把儒学放在第一位,辅助君王,也要以儒家经典作为基本准则,只有兴文教,崇经术,才能实现天下太平,因为崇儒重道的国策已被一批精通儒学的汉臣得到了顺治皇帝的重用。扬艳秋: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它的建立对明清之际的士大夫造成了一个非常大的冲击,它除了像其他的王朝一样,要面临一些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之外,他还面临着很大的这个民族问题需要处理,在建立的时候它吸取了这个蒙元王朝排斥汉文化遭到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