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原理实践中主客体的对立同[ 摘要]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这个秘密可以概括为“实践中主客体的对立同一”。“主客体的对立同一”有别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理解的“不同性质的东西的对立同一”。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关键步骤是将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客体”范式用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主客同一”和“主客对立”既相当于又不同于传统理解的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 马克思哲学中的三组基本关系及其相应的矛盾运动都可以用主客体的对立和同一来描述: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中,对象化意味着主客同一,异化意味着主客对立;在人对物的关系中, 私有财产意味着主客对立,共产主义意味着主客同一;在人对人的关系中,主奴关系意味着主客对立,自由个性意味着主客同一。 因此,该原理对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具有重要建构作用。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 )中有一著名论断,认为《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 第 97 页) 。该论断很容易引起进一步的追问:那么马克思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在国内外众多马克思哲学研究者中果然不时被提出,而且其答案竟是惊人的一致 ?都认为《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马克思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笔者通过对《手稿》连续十年的教学和研究,也深有同感。 至于蕴藏在这篇 《手稿》 中的秘密到底是什么,研究者们见仁见智,各有各的看法。依我们的看法,这个秘密可以概括为“实践中主客体的对立同一”。本文的主要动机就是想通过对《手稿》 的深入解读把马克思哲学的这个核心秘密揭示出来。一、“主客体的对立同一”有别于“不同性质的东西的对立同一” 这两个发现都指向辩证法的核心之处,但它们在思想史上的意义是不一样的。首先,意味着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的意蕴不一样;其次,表明马克思和列宁批判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路径不一样; 最后,如果我们把这种差别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来理解,还会发现它们正反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辩证法的不同理解。在传统理解中, 我们都知道辩证法的核心规律是“对立同一”,为什么一定要在“对立同一”前面加上“主体和客体”的限制,强调它是主客体的对立同一而不是随便什么东西的对立同一?因为“对立同一”这个公式事实上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其一是像毛泽东那样理解成“不同性质的东西的对立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