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师道\师德和师风作者:毕诚来源:《中国德育》2010 年第 04 期[摘要]中国古代自教育发凡,即开始形成以教师为本的为师之道。历代教师恪守与弘扬,形成了一以贯之的师德传统,它旨在追求至善、崇德、贵表、务本和弘道。在传统师道中,师德为百业道德之首,是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强调人格独立、立德善教、学不厌新和公心求是。师风是师德行为表现出的特有精神状态,主张教师要自立自得、知行合一、知体达用和长善救失。[关键词]师道;师德;师风[作者简介]毕诚,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教育学博士在漫长的教育发展历史中,教师作为传道育人的特殊知性人群,始终是教育发展的主体和动力,而受到历代政府和人民尊重的真正原因在于我国师道传统的永恒和创新。师德师风,是师道的重要内涵,历代教育家在不同时期为弘扬师道,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多有论述。一、师道的基本精神我国历代教师之所以受到尊重,是因为他们具有一种永恒信奉、不断追求、与时共进、薪火相传的中国“师道”。恪守和弘扬师道,光大教育优良传统,是中国历代教师共同信奉和遵循的基本原则,它形成了我国教师所特有的职业道德心理和性格特征。首先,师道至善,化民易俗师道寓于教育之中,为师者操守。儒家经典《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记》云:“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礼记•学记》)《大学》等经典认为,教育就是通过传授知识使人们学习和弘扬这个“大道”。知识有“修身之学”、“立本之学”、“经世之学”,也有“章句之学”、“辞赋之学”、“技艺之学”。为师者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大学”,什么是“小学”其为学之道是“君子之学”或是“小人之学”。只有那种具有“大学之道”修养、情怀、志趣的学者,才能立足于社会。只有浸蕴深厚的道德修养、积极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感的学者才可以称作“大学者”,才可以传授“君子之学”。其次,师道崇德,以善先人我国师道传统的基本精神,具有养成人格、发展身心的道德教育感染力、影响力,具有化民成俗、陶冶情操、塑造民族精神的特有作用。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用道德来教育百姓,用礼教来规范人民,人们不但有廉耻,而且人心归服,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德治仁政,要求以道德秩序建设作为国家政治、社会秩序的基础,故教育“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论语•学而》)。荀子主张:“以善先人者,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