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筋病(踝管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2018 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中医诊断为伤筋病/西医诊断为踝管综合征的住院患者。一、伤筋病(踝管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伤筋病(ICD 编码:BGS000)西医诊断:踝管综合征(ICD-10 编码:G57.5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跖管综合征”的诊断依据(ZY/T001.1-94)。(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骨科神经伤病定位诊断学》(2006 年)及《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分册》(2007 年)拟定标准。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伤筋病(踝管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血瘀气滞证(2)肝血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伤筋病(踝管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伤筋病(踝管综合征)。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14 日(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伤筋病(踝管综合征)的患者。2.病情顽固、病程 1 年以上、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不进入本路径。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询问有病因与否如外伤、劳损,患者是否足底和足跟内侧疼痛、麻木。气滞血瘀轻者是否步行久或久坐后内踝后方出现酸胀不适、休息后消失,重者是否存在足底灼疼,麻木或蚁行感,夜重日轻;肝血不足证者是否局皮肤干燥,漫肿或见趾甲失泽变脆,足底肌萎缩,内踝后方可有胀硬感,或可扪及梭形肿胀,压痛,伴放射状麻木感。(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须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出凝血时间、血沉;乙肝、梅毒、艾滋病抗体;心电图;胸片;踝关节正侧位 X 线片;肌电图。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踝关节 CT 或 MRI,B 超,血脂、ASO、类风湿因子、CRP 等。(八)治疗方案1.针刀闭合性手术(或以针刀为治疗手段、以其他称谓命名的治疗方法)2.辨证论治(1)血瘀气滞证(2)肝血不足证3.特色疗法(1)手法治疗(2)针灸治疗(3)电针治疗(4)中药热敷(5)中药泡洗(6)康复活动训练4.其他外治法(1)局部封闭(2)物理治疗5.西医治疗(1)西药治疗①皮质类固醇药物②非甾类抗炎镇痛药(2)外科开放式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