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登记号 项目序号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课题论证》活页 课题名称:成渝经济区进城民工子女教育生态学研究 1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2 .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限 4 0 0 0 字以内。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本课题所论的“成渝经济区”是以成都、重庆两市为中心,包括成都、绵阳、德阳、内江、资阳、遂宁、自贡、泸州、宜宾、南充、广安、达州、眉山、乐山 14个市;重庆则包含主城 9区、潼南、铜梁、大足、双桥、荣昌、永川、合川、江津、綦江、长寿、涪陵、南川、万盛、武隆等地。成渝地区经济总量约占全国 5%,人口、城市、资源密度在西部是绝无仅有的,其发展将改变整个西部以至更大范围的经济格局。“成渝经济区进城民工子女”主要指追随民工父母,从农村进入成渝经济区的 23个县市接受基础教育的儿童(3~15岁);成渝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为重庆和成都,故以就读于重庆和成都市各类幼儿园、小学与初级中学的民工子女为研究对象, 基于生态学“教育”观,通过建构民工子女教育生态模型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民工子女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伴随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民工潮”,农村适龄儿童随民工父母迁徙到城镇生活和接受教育。这与《义务教育法》“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规定相冲突,由此诱发了适龄儿童的发展危机和教育问题。 国内最早涉及民工子女教育和发展问题的是, 1995年1月21日记者李建平发表在《中国教育报》的“流动的孩子在哪里上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探讨”,引起了研究者对民工子女教育的关注。之后,学者们从学术的角度进行探讨。200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由此成为研究热点。 2 关于民工子女发展和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第一,进城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现状调查,以调研报告为主,指出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需求与入学难之间的矛盾。第二,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理论及政策研究。从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和法学角度,揭示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实质是教育不公平,根源是城乡二元体制。史柏年、朱晓斌等认为,民工子女入学的最大障碍是户籍制度;提出应强化政府职能与改革社会体制;指出解决此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教育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