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区边界的概念 行政区划的第二个地理要素是边界。据说,我国有疆界概念是很早的事。《新语?道基》云:“后 稷以立封疆画界畔,以分土地之所宜。”但这只能是传说而已,边界的概念应是随着行政区划的产生才可出现。后稷是原始公社时代的人物,不大可能有立封疆画界 畔之举。直到西周封建时期,所建立的还是据点式的城邦国家,星罗棋布的封国呈点状分布,各国之间存在大块无主的土地和田野,尚无明显的边界。这种情况即使 在中原地带也不例外。例如郑国在东西周之际迁到今天郑州附近,还是“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郑的东邻是商代后裔的封国——宋,宋郑之间直到春秋末期,还 有隙地六邑,两国为势力平衡之故,相约不准占有,自然两国之间也就没有明确的边界了,而这时距两国初封已有整整六百年之久了。 春秋中期,当公元前627年时,秦国派遣大军攻打郑国,中途经过晋、周二国,如入无人之境, 不但晋、周不加干涉,郑国也没有一点外敌入侵的消息。直到临近郑国边境,才被商人弦高发现,弦高急中生智,赶忙以犒军的名义稳住秦军,并派人回国通知,作 好战备,才避免了遭到突然袭击的厄运。这个故事今天读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在当时,国与国之间存在大片隙地却是很正常的现象。 本来在氏族社会里,只有部落居住地人口较为集中,在居住地周围先是一片广大的狩猎地带,其次 是把这个部落同其他部落隔离开来的中立的防护林带。这种隔离地带在后代仍有其残留的形式,商代都邑之外的郊、牧、野其实就是各种分带的名称。《尚书?牧 誓》曰:“王朝至于商郊牧野”。这里的商就是指商朝的都邑朝歌,或称天邑商,邑外是郊,郊外是牧,牧外是野。周代列国内部也有类似的情形,国外是郊,郊外 是野,郊就是国与野的接触带。居民根据居住地的不同,而有国人和野人的区别。直到地缘关系确立起来,国与野的界限泯灭,才转入郡与郡、县与县的边界,这时 隔离带就渐渐消失了,但现在称城外为郊外、野外,依然是沿袭老称呼而来。 在秦汉时期,匈奴与秦汉之间也有空地,称为瓯脱。更往后,唐与吐蕃间也存在“闲田”。周代的 隙地,秦汉的瓯脱与唐代的闲田,对双方政权来讲就是边区,就是缓冲地带,亦即frontier。春秋以后,在经济逐渐发展,边区日益开发,人口不断增多的 情况下,双方敌对倾向加强,以至于出现战争,争夺隙地。在战争中各国的攻防只着重在险要的关隘,尚无派兵戍边之举,甚至连关隘也只是战时才有人驻守,平时 弃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