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的学习小篆的运笔和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不同,并无其他书体笔法的丰富变化,但是由于人体生理上的需要〔如心跳和呼吸等〕,都会对保持恒定状态的小篆线条产生影响,所以,篆书的运笔也十分不易。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谈谈篆书的运笔。(一)笔法1.起笔与收笔篆书的运笔重心在起笔与收笔,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逆入平收”。王羲之在其《书论》中说过:“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唐代徐浩也讲:“用笔之势,特需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要保持篆书线条的稳定、圆润的形态,起笔与收笔至关重要。下面是小篆作品的起笔与收笔2. 接笔:篆书线条流畅悠长,遒劲舒展。有时一笔而成,十分困难,所以,就产生了接笔现象。接笔现象一般有二种类型示范并讲解:一是笔内相接:笔内相接要注意顺势而成,不要有悖势,最好有一小段复笔,灭迹隐端,保持线条边缘整齐光滑。二是笔间相接:笔间相接,在接触点要“少驻笔锋”,等墨化开,再行运笔,这样,会有浑然天成的感觉。3. 笔顺:掌握篆书的笔顺对于学好篆书十分重要,因为篆书的线条必须相当标准、严格对称;字内空间和字外空间的必须疏密得当,和谐适度,所以,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都会对篆书的构形的好坏有所影响。一般地说,篆书的笔顺应该遵循以下规则:① 先上后下。② 先左后右。③ 先横后竖。④ 先外后内。当然,学书者也可以在一般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习惯和特质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笔顺规则。4. 笔力:古人认为:“秦碑力劲,尚婉而通”。婉丽流畅中内含“筋力”,外柔内刚是小篆的笔法特点精髓。小篆的笔法有人称为“铁线”,有人喻为“玉箸”,也是这个道理。小篆笔法的“遒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不管线条长与短、曲与直,都要一气贯之,起笔与收笔固然重要,但运笔中段尤其不可力怯,即使是接笔也要了无痕迹。二是曲笔和圆笔的弧度一定要均衡、对称,要有弹性。到了清代,篆书创作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其中成就最高的当属邓石如。邓氏篆书融汇古篆和隶书,在婉丽、流畅、舒展的小篆线条中参以方笔,使小篆笔法的“遒劲”中有增添了几分雄厚古朴。下面是赵之谦和邓石如的小篆作品:(二)结构:书法的结构一般指字形框架和字形内部空间的总和,篆书当然也如此。经过秦代“书同文”的规范化,小篆在字的体势上有了比较统一的型制。字的长短大小基本一致,一般为长方形。小篆中绝大多数字的结体是均匀、对称的,这是小篆书体的一个明显特征和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