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第三章 复杂适应信息系统范式 系统思考修炼的精义在于心灵的转换:观察环状因果的互动关系,而不是线段式的因果关系。观察一连串的变化过程,而非片段的、一幕一幕的个别事件。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之“系统思考”,p80.[1]) 在第二章,我们对一些Web2.0 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一些简单的设计在多重交互下涌现出复杂的新系统功能特征的规律,并归纳出四类系统特征(主体参与式架构、开放式架构、多重非线性机制和反馈机制的设计、系统内引入社会关系网络等)。主体参与式架构把人的行为纳入系统之内,系统内引入社会关系网络让信息系统内产生类似真实社会的组织演化机制,开放式架构让跨系统的协作与协同进化成为可能、并让信息系统之间的交互协作关系呈现出类生态的特征,多重非线性机制和反馈机制的设计在系统内形成各种难以直观理解和线性控制的涌现现象、并让系统能够在使用中适应性进化,等等。所有的这些都让社会性软件和 Web2.0 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动态复杂性,给它们的研究开发及工程设计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如系统动态机制的设计难以控制和把握、系统适应性的设计难以理解和规划、系统的行为不可预期、系统的发展前景难以评估、无法进行可重复测试84、信息系统及相关技术的演化发展趋势难以认识,等等。这些问题和挑战为引入系统复杂性研究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以辅助信息系统的架构与设计提出了现实的需求。 本章先简要介绍了系统复杂性研究的背景及研究对象,对信息系统的复杂性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复杂适应信息系统研究与设计的理论框架(复杂适应信息系统范式)。正如有机化学的产生并非是无机化学的否定和替代,复杂适应信息系统范式的提出也并非传统的信息系统范式的否定和替代,而是针对具有特定复杂性的信息系统研究设计所面临的一些特殊困难发展出的应用基础理论。本章最后对CAIS 范式的适用范畴和设计指导原则进行了讨论。 本章是在第二章对一些社会性软件与Web2.0 进行分类介绍的基础上的理 84系统性能与功能的稳定性和不变性是可重复测试的预设前提,系统的动态复杂性和适应性演化特征让这一预设前提不再成立。 Web2.0 及信息系统复杂性变革 63 论抽象,是本书后续几章内容的理论基础。 3 .1 系统复杂性研究与信息系统的复杂性 3 .1 .1 系统复杂性研究产生的背景及研究的对象 系统复杂性研究是一般系统论的延续,而一般系统论和系统复杂性研究兴起的现实背景,是现代的技术和社会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