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育种目标 第一节 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 一、高产 二、稳产 三、优质 四、适应机械化 一、高产 高产是指单位面积产量高。 高产是作物育种的首要目标。 谷类作物的籽粒产量 油料作物的油脂产量 棉花的皮棉产量 麻类作物的纤维产量 甜菜和甘薯的块根产量 二、稳产 作物品种稳产性:优良品种在推广的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间产量变化幅度较小,在环境多变的条件下能够保持均衡的增产作用。 影响作物品种稳产性的因素: (1)气候因素,如干旱、高温。 (2)土壤因素,如盐碱、瘠薄。 (3)生物因素,如病虫害。 作物品质是指人类所要求的农作物目标产品的质量或其优劣。 四、适应机械化 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制定作物育种目标的原则 (一)立足当前,展望未来,富有预见性 新品种的选育周期比较长,在制定育种目标时要充分估计到将来生产的需要,增加预见性。 (二)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 育种应以当地品种为基础,分析在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良。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兼顾。 (三)明确具体性状,指标落实 育种目标要落实到具体性状上,有明确的性状指标。如单位面积的产量水平、灾害种类、品质的具体指标等。 (四)面向特定的生态地区和栽培条件 考虑选育具有适当差异的几类品种,生产上搭配使用。这样可避免生产上品种单一化,可减少灾害的风险。 第三节 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 一、高产 二、优质 三、稳产 四、生育期适宜 五、适应机械化需要 一、高产 产量:单位面积上收获的产品重量。 作物产量受多种因素支配,它是品种各种特征特性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品种的生产潜力只是一种可能性,它的实现有赖于品种和自然、栽培条件的良好配合,这在制定育种目标时必须考虑。 (一)产量的形成 1、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 经济系数(收获指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收获指数) 2、高产品种的重要特征特性 生育前期:早生快发,建立较大的营养体。 生育中期:营养器官与产品器官协调生长,以积累大量的有 机物质,并形成足够数量的贮藏光合产物的器官。 生育后期:功能叶片多,叶面积指数高,叶片不早衰,保证有足够的有 机物质向产品器官运输。 源、库、流协调:源要足,库要大,流(运转)要畅。 3、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 不同作物的产量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