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沙酮维持疗法的发展与演变 美沙酮又名美散痛,是人工合成的麻醉性镇痛药,是由德国化学家在二战期间针对当时吗啡短缺的情况而合成的。 虽然美沙酮的化学结构与吗啡和海洛因不一样,但却与它们的药理作用非常相似。美沙酮具有镇痛作用,可用于创伤、外科手术及癌症晚期的止痛治疗。它的欣快感、耐受性、成瘾性及戒断症状等较吗啡轻,但药效时间却较吗啡长,一般为12-24 小时。美沙酮主要用于止痛和阿片类成瘾治疗。 一、劳莱斯顿(Rolleston)理论的提出 1912 年美国开始有计划地对海洛因依赖者进行治疗。1920 年美国政府实施了一个“New York Program” (纽约计划),由政府和专家制定实施方案和治疗方法,采用鸦片或海洛因递减疗法,在一年内对7500 例海洛因依赖者进行了有计划的治疗。结果在完成脱毒治疗的六周后,所有病人全部复吸。 1921 年 -1925 年,英国对上万名海洛因依赖者重复了美国1920年的”New York Program”试验,结果与美国当年的试验结果完全一样。因此,1926 年英国人Rolleston 总结了欧美各国的试验结果,提出了著名的Rolleston 理论,认为: (一 )药物依赖者每天必须规律地使用一定量的Drug,要让 病人永远离开毒品是极其困难的。 (二 )药物依赖是一个医学问题,吸毒者一切不良行为是药物所致,应采用医疗方法解决。 (三)由非法渠道获得Drug(Illicit Drug)将对病人的健康、经济、生活方式、犯罪行为等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应允许医生合法地、长期地给依赖者提供维持量的Drug。 Rolleston 理论提出后,英国首先提出了以Rolleston 理论为基础的“英国治疗模式”( British Treatment System , BTS)。这个模式就是允许医生向滥用者长期合法的开毒品处方,向依赖者提供鸦片、吗啡、海洛因、可待因、可卡因等毒品。随后欧洲各国相继采纳了 BTS 的做法,一直持续了二十多年。到了上世纪40 年代,美国和欧洲部分国家的国会和法院相继否定了“ BTS”模式,否定了Rolleston理论的核心思想—药物依赖是一个医学问题,纷纷采用司法手段来解决药物滥用问题。 二、美沙酮维持疗法的产生 20 世纪60 年代是美国毒品滥用的一个高峰时期,当时的美国阿片类依赖人群上升,治疗后复发率极高。随之产生大批的失业和失学队伍,盗贼四起,社会犯罪率增高,严重地影响了社会治安。在这种情况下,对短期治疗后出院的毒品依赖者,美国政府鼓励对他们较长期的合法使用阿片类药物,以巩固疗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