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摘要】: “工具性”和 “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有机统一的,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利于学生掌握语文能力,有利于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有利于学生进行情感陶冶、文化熏染,端正价值观。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学习新课标,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与学生观,切实把握三维度,运用正确的教学法和学习法进行教学,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关系,统一,阅读教学语文作为工具,是和人、人的生命,具体的人、社会历史的人紧紧地联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了人,语文就不复存在,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语文离不开人,它富于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语文为个体的人所掌握,又显示个性、具有灵性,是智慧之泉,是创造之源。语文反映社会历史的变迁,积淀社会文明的精粹,散发民族文化思想的光辉。因此,语文又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一、语文的工具性。《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关于语文的工具性,过去我们讲得很多。语文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语文的工具性是指人们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进行人际之间思想和情感的交流,通过语文的学习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同时,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维系着社会的正常运作。二、语文的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片面强调“工具性”,的确产生了相当程度的消极影响,于是语文教育界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人文性”的口号。放眼世界范围的教育领域,20 世纪的大半个世纪里,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的论争始终没有停止过。国外教育领域的两大思潮之争和我国语文教育界的“工具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