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回顾I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I型超敏反应引起的临床疾病有哪些?如何防治?黄山职业技术学院第五章免疫学应用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免疫学预防(重点)第二节免疫学治疗(了解)第三节免疫学诊断(了解)掌握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特点及常用生物制品;熟悉死疫苗与活疫苗的特点及应用;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常用类型及免疫学治疗。学习目标前言免疫学的临床应用包括两个方面:(1)应用免疫学理论阐明疾病的发病机制、发展规律;(2)应用免疫学的原理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本章主要介绍免疫学在疾病的预防、治疗、诊断方面的应用。第一节免疫学预防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方式包括:自然免疫人工免疫自然免疫:指机体通过感染病原体后建立的特异性免疫或新生儿从母体获得抗体而产生的免疫。人工免疫:指人工给机体注入特异性抗原或抗体,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第一节免疫学预防免疫学预防?指通过人工输入抗原或免疫活性物质,使机体产生或获得相应免疫能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称免疫学预防。免疫学预防在传染病的控制方面贡献巨大,尤其是病毒性疾病的有效控制应归功于疫苗的广泛接种。生物制品指免疫学预防、治疗和诊断用的生物制剂,由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人和动物的免疫血清/细胞制备而成。根据输入的物质不同,人工免疫分为: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比较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输入的物质抗原(疫苗、类毒素等)抗体、活化的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等免疫力产生快慢较慢,约1~4周快,立即发挥作用免疫力维持时间较长,约半年~数年较短,2~3周主要用途预防传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的治疗或紧急预防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activeimmunization):指给人体接种抗原性物质如疫苗、类毒素等,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特点:免疫力出现较慢但维持时间长,用于疾病特异性预防。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passiveimmunization):指给机体注射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使机体迅速获得现成的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特点:免疫力立即出现但维持时间短,用于传染病的治疗和紧急预防。人工主动免疫的接种物疫苗(Vaccine):细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和类毒素等抗原性生物制品统称为疫苗。理想疫苗的标准:安全;有效;实用分类:1、死疫苗(deathvaccine):选用免疫原性强的微生物标准株经大量培养后,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其杀死或灭活而制成的预防制剂。如霍乱、伤寒、百日咳、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疫苗。优点:诱导特异性抗体产生,易制备,安全,易保存缺点:不能繁殖,需多次注射,免疫效果差,注射局部和全身反应明显2、减毒活疫苗(live-attenuatedVaccine):经过长期人工传代使病原微生物发生毒力变异而得到的减毒株或无毒株。优点:一次接种即可获得长久免疫力,类似自然状态下的轻型或隐性感染。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缺点:稳定性差,不易保存,存在回复突变的危险如卡介苗,牛痘,麻疹等死疫苗与活疫苗的区别区别要点死疫苗活疫苗制剂死病原体、强毒株活病原体、弱毒株或无毒株接种剂量及次数量大,2-3次量小,多为1次安全性好差,毒力回复危险免疫效果较差,6月-2年较好,3-5年稳定性稳定、易保存,有效期约1年不稳定,难保存,4℃冰箱保存数周常用疫苗霍乱、伤寒、百日咳、流脑、狂犬病、甲肝及乙肝等疫苗卡介苗、腮腺炎、麻疹、脊髓灰质炎、风疹及水痘等疫苗3、类毒素(Toxid):细菌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减弱而保留其免疫原性。类毒素注入机体后可诱导产生抗毒素,从而中和外毒素的毒性。百白破:百日咳杆菌死疫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4、新型疫苗亚单位疫苗(SubunitVaccine):纯化/提纯合成疫苗: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抗原肽→载体、佐剂基因工程疫苗:DNA重组技术人工被动免疫的接种物1、抗毒素(antitoxin)是用细菌外毒素或类毒素免疫大型动物制备的免疫血清,具有中和外毒素毒性的作用。主要用于某些外毒素所致疾病的治疗和紧急预防。使用时注意超敏反应,用前做皮试。2、人免疫球蛋白:胎盘球蛋白和血浆丙种球蛋白分别由健康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