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之瓠》学案【学习指引】《五石之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二篇文章。本篇课文选自《庄子•逍遥游》,文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而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这也正体现了庄子擅长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的特点。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结合《庄子》的相关知识及庄子的思想主张,体会其擅长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的艺术特色。【素养目标】1. 了解庄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庄子》的相关知识。2.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3. 学习庄子善于用设喻的方法,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说理的艺术手法。【学习重难点】准确把握《庄子》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的艺术效果。【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学习过程】一、文化常识1. 了解庄子庄子,姓—,名,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代表作品为《》,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2. 人物轶事材与非材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它。庄子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庄子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的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合适的位置,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免不了遭到祸害。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而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