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揭示人生命运的18种因素 《成功》:《易经》为什么如此重要? 俞:传说《易经》问世6000年了,但有案可查的时间大约是3000年。《易经》甫一问世,就引发了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它博大精深,神奇无比;一种则认为它荒诞不经,纯属无稽之谈。这种争论延续至今,但是褒扬者日众,贬低者日稀。 在它存世的3000年当中,帝王将相、文武百官、高僧隐士、学者名流,都在研究它;一介草民、江湖术士也在读它。但是时至今日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读懂这部书。帝王将相、文武百官在处理有关国计民生、军戎大计时都要问一问《易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是大雅之书;江湖术士也把它搁在庙门、桥头、地摊上,当作谋生糊口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又是大俗之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研究的精微,人们忽然顿悟了,原来宇宙、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本身,都是沿着这部读不懂的书所指出的发展趋势变化着,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它又是一部奇书。 《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还被称为“三玄之冠” (“三玄”是指《易经》、《老子》、《庄子》),现在也被称为世界“三大经”之一(基督教的《圣经》、古印度的《吠陀经》以及中国的《易经》)。《易经》观察和解释万事万物的方法有三种,一个是二元分析法,即阴阳变化与转换;另一个是五行分析法,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还有一个是天人合一。《爱因斯坦全集》(中文版第一卷)中说,西方现代科学的两大支柱,一个是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代发展起来的形式逻辑,另一个是欧洲14世纪文艺复兴以后发展起来的实证物理。中国的先圣先哲没有走上这一步,固然值得惊奇,但更值得惊奇的是他们依靠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观点把我们能做出来的都做出来了,而且要早上1000年。所以我说,对待《易经》,我们当然不能采取大国沙文主义的态度,妄自尊大,也不能采取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妄自菲薄,应给它一个合理的评价。 《成功》:我们应该如何从《易经》中学习观察事物变化,把握事业、人生和命运的方法? 俞:人们认识外界要依靠6种感官:耳、眼、鼻、舌、身、意,而人们对外界的认识大体分为3个层次,又叫上、中、下三界。下界为有质有形,就是说有质量、有形状。我端起这个东西看得见、摸得着,敲一敲,听得到,谁都承认这是客观存在。中界,一为有质无形,一为有形无质。什么叫有质无形呢?就是有质量没有形状。比如说,我有一块制造重型坦克的30厘米厚的合金钢板,给您一把手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