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青光眼的诊断与治疗恶性青光眼的诊断与治疗恶性青光眼(malignant glaucoma)的由来是在早年,由于青光眼术后发生的一种不能被人所认识的严重并发症,常常因为错误治疗,而导致完全失明,因而被von Graefe(1869)首次称之为恶性青光眼。其发生率为 2%~4%。然而,随着人们对发病机理的深入研究,Weiss与 Shaffe 在 1972 提出不仅更具准确的病称--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ciliary blockglaucoma),而且进一步人性化,使人们减少了对“恶性”一词的恐惧感。20 世纪 90 年代初,我们引进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由于可直观眼前节结构,特别可以清楚的看到虹膜后结构,使得我们对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发病机理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并提出了一套专门治疗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系列方法。【特点与分类】● 恶性青光眼的特点因某些诱因引起的前房变浅或消失;同时并有眼压增高或正常;常规的青光眼治疗方法无效,缩瞳剂加重病情、β-阻滞剂无助、常规青光眼滤过手术也是无济于事;部分病人对睫状肌麻痹剂效果显著;手术治疗,玻璃体切除对绝大部分病人的治疗效果是一劳永逸的。● 恶性青光眼的分类恶性青光眼一直被认为属于继发闭角型青光眼。根据临床多样化的表现,Levene 提出了分类的新概念,将其分为典型性和非典型性两大类。所谓典型性是多指发生于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的恶性青光眼。其具有明确的解剖基础:小眼球、小角膜、浅前房、窄房角、晶状体厚、睫状环相对小等表现;非典型性是指非滤过手术所引起的恶性青光眼。如;YAG 激光虹膜打孔术后,使用缩瞳剂后、炎症反应、外伤、视网膜光凝及阅读等引起的恶性青光眼。近年来国内刘磊等,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研究恶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主张将恶性青光眼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指眼部无其它继发因素而发病者,相当于Levene所指典型性恶性青光眼;继发性系指眼部其它疾患引起的恶性青光眼,相当于Levene 所指的非典型性恶性青光眼。另一种恶性青光眼的分类方法是把它分为有晶状体眼、无晶状体眼和人工晶体眼三种情况。【发病机理】(一)原发性恶性青光眼原发性恶性青光眼主要与解剖因素有关系:● 眼前节组织结构过于拥挤 Grant(1963)等人,通过虹膜切除的缺损区,看到睫状突尖端与晶状体接触,并向前移位。90 年代以后,我们应用 UBM 检查也进一步证实,闭角型青光眼眼前节存在着明显的解剖结构的异常—拥挤。眼轴短、角膜曲率小、房角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