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我们小点儿声一、教材分析《我们小点儿声》是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里的第四课。本单元由班级空间扩大到学生时常进出的真正公共场所,通过对“公共财物”“公共卫生”“公共秩序”以及“公共文明修养”(如针对当前广受诟病的“大声喧哗”这一习惯)这四个方面的重点引导,旨在帮助学生养成公共场所所需要的文明行为习惯,并在其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本课重在使学生养成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打扰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与本单元其他三课之间是并列关系。在公共场所下小声说话、不打扰他人就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种修养。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尊重他人。本节课主要针对课本第一课时进行教学,在校园这一公共场所中注意小点儿声,不打扰别人。二、学情分析(一)通过和家长微信访谈,了解到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校集体生活,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打扰他人的观念。但是在公共场所行为落实不到位,经常需要家长提醒。(二)通过和学生谈话,了解到他们对公共空间要讲文明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但仍需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他们往往对常规的认识不深刻,行为的落实不到位。喜欢过集体生活,但自控能力却不是很好,容易不自觉地大声讲话,打扰别人。(三)通过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问卷调查,提问“你认为在教室里的大声喧哗和内容有关吗?”了解到,大部分的学生能之道在教室里无论什么事,窦不宜大声喧哗,但小部分学生对“小组谈论时是否可以大声讲话”的认识不明确。提问“当听到周围人吵闹时,我的感受是什么?”,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吵闹声是很讨厌的,但是也很无奈。以上问题反映出学生对哪些声音会影响他人,什么情况下应该小点儿声并不十分明确。同时,他们也不喜欢吵闹声,但是缺乏正确应对的方法。三、教学目标1.知道在公共场所应低声说话,不影响别人。2.感受到安静的环境给人带来的愉悦,嘈杂的环境给人带来的不悦。3.强化公共空间意识,愿意在校园中控制言行,知道什么情况下应该小点声儿,形成在校园中保持安静的意识,不打扰他人。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安静的环境带来的愉悦与嘈杂的环境造成的不适,从而认识到安静是一种文明行为,安静的校园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形成在校园中保持安静的意识,知道什么情况下应该小点声儿,并在学生自己的学校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予以实践、落实,改变不良习惯的同时,改善周围环境。教学准备:课前老师和学生配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