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慢性疼痛、癌痛病人的镇痛治疗指南第一章 总论学习目标1. 认识疼痛的主观性,尊重患者评价自身疼痛的权利。 2. 建立新理念: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需要及时治疗。 3. 了解疼痛的发生机制以及药物镇痛原理。 4. 了解疼痛的分类,认识及早控制疼痛的重要性。 5. 了解正确评估疼痛的方法和重要意义。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 疼痛是患者的主观感受,医务人员不能想当然地根据自身的临床经验对患者的疼痛强度做出武断论断。在 2002 年 8 月第 10 届国际疼痛大会上,与会专家达成基本共识:慢性疼痛 是一种疾病。 疼痛是第五生命体征,与血压、体温、呼吸、脉搏一起,是生命体征的重要 指标。 依病理学特征,疼痛可分为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依疼痛持续 时间和性质,疼痛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慢性疼痛又分为慢性非癌痛和 慢性癌痛。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完整的伤害感受器受到有害刺激引起的反应,疼痛的感知 与组织损伤有关。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指当神经纤维受损或神经系统因创伤或疾病发生异常改变 时也会产生自发冲动,引起的痛感会投射到神经起源部位。神经病理性疼痛通常定位较差,但多较为稳定。单用传统镇痛药物治疗的效果不如伤害感受性疼痛明显, 常需联用抗抑郁药、 抗惊厥药和神经阻滞等方法。 急性疼痛指短期存在(少于 2 个月),慢性疼痛通常指持续 3 个月的疼痛。 疼痛强度评估主要依靠患者的主观描述。临床常用疼痛评估方法有三种:数字分级法(NRS),根据主诉疼痛的程度分 级法(VRS),视觉模拟法(VAS)。 数字分级法用 0~10 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 为剧痛。让患者自 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数字。程度分级标准为:0:无痛,1~3: 轻度疼痛,4~6:中度疼痛,7~10:重度疼痛。此方法在国际上较为通用。第二章 疼痛治疗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学习目标: 1. 掌握规范化疼痛处理的基本原则。2. 掌握疼痛治疗的常用方法。3. 了解疼痛相关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规范化疼痛处理(good pain management, GPM)是近年来倡导的镇痛治疗新观念,惟有强调规范化才能有效提高疼痛的诊疗水平,减少疼痛处理过程中可 能出现的并发症。疼痛的规范化处理原则包括:明确治疗目的,疼痛的诊断及评估,制定治疗 计划和目标,采取有效的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明确治疗目的: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