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增盛镇中心小学 裴长久 教案背景: 科学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性地感受、鉴赏科学知识。在实际的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这门学科的实际情况,在尊重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这样设计:理解两个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而恰恰这也是最重要的,要让学生明白空气与其它物质一样是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也是一种物质。这样就能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是积极主动的,有效的探究经历是真实而深刻的。 教学课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六课时《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材分析: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六课时的内容。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内容中已经认识到空气在我们周围存在,但对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也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纱。因此教授本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空气占据空间;第二部分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第一部分内容通过“空气挤水” 、“纸的奇遇”这两个活动,并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第二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达到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变化(被压缩和扩张)的。 2 、过程与方法:用对比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纸巾、玻璃水槽、、橡皮泥、注射器 2 个、实验记录单、毛巾 演示实验材料:注射器、矿泉水瓶(带吸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现在老师要听一听这个故事,谁能为老师讲这段童话故事? 谁能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