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说教材: 一、教材体系: 《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中的第六课,是在学生通过1~4课的学习,对水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并掌握了什么是液体的基本特征后,从第5课开始,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学生用证据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并且在实证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水和空气进行初步的对比。 所有的物质都占据空间,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学情分析: 学生对固体、液体这类比较具象的物质占据空间易于理解;而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对于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的认识会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组织开展有序的探究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设计理念: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在各种活动中由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和方法去观察、实践、体验;然而小学生的探究能力还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他们不能单独地去完成一个探究实验,必须要有同学和教师的合作才能顺利完成。 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所以本课将学生定位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者、观察者和探究者,教师定位于引领者、合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我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主动参与,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法、制作法、演示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实际情况,以及本单元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能力目标: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 感 、 态 度 、 价 值 观 : 培 养 与 他 人 合 作 的 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