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厢 记》 莺 莺 形 象 分 析 《西厢记》 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 ,这部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 ,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 ,被誉为 “西厢记天下夺魁” 。 《西厢记》 故事 ,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 《莺莺传》 ,叙述书生张生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 ,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 ,两人在西厢约会 ,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生赴京应试 ,得了高官 ,却抛弃了莺莺 ,酿成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到宋时代流传更广 ,一些文人、 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 ,王实甫编写的多本杂剧 《西厢记》就是在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 《西厢记》 有着鲜明、 深刻的反封建内涵。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 ,已经不再停留在 “才子佳人” 的模式上 ,也没有把 “夫贵妻荣” 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 ,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历史上 , “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这一美好的愿望 ,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 , 《西厢记》 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西厢记》 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 《莺莺传》 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 ,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 ,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 ,并经过不懈的努力 ,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 ,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 ,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 《西厢记》 真正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 “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的美好愿望 ,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 封建婚姻制度、 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 ,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 婚姻自主而抗争。 《西厢记》 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 “压卷” 之作 ,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 ,而且它在戏剧冲突、 结构安排、 语言描写等方面 ,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 尤其是人物形象塑造。 《西厢记》 里的主要人物莺莺、 张生是王实甫精心刻画的人物形象。尤其是莺莺的形象 ,在作品中得到了相当精细的刻画 ,她的性格明朗而又丰富。莺莺是大家闺秀 ,她在作品中的唱词又是节奏舒展 ,色彩华美 ,感情含蓄 ,与婉约派词风相似。作者用写实主义的笔法 ,加以艺术的创造 ,从而把一个活脱脱的古典中的现代青年女子形象展现在舞台上。 在作者笔下 ,莺莺始终渴望着自由的爱情 ,并且一直对张生抱有好感。只是她受着家庭的严厉压制和名门闺秀身份的约束 ,又疑惧被母亲派来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