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题1 原子的构成》教案 教学设计思路: 在仔细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对于每一个内容标准的模块仔细分析,原子的构成处于一级标题物质构成的奥秘中,该主题帮助学生从微观的观念去学习化学,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由于本节内容较抽象,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 能进一步认识元素的概念。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学习用微观的观念来学习化学。 逐步增强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秘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激发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教学方法 类比法,讲授法。 教学材料 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2 《原子的构成》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程 序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导入 我国古代思想家庄子在《天下篇》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一尺长的绳子,今天取其一半,明天取其一半的一半,后天取一半的一半的一半,如此“日取其半”,总有一半留下,所以“万世不竭”。这句话体现了物质无限可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哲学道理。 感受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以及人们对事物认识无止境的追求。 创 设良 好的学习 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激 活学生思维。 提出 问题 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无法再分了。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呢?可再分,不可再分? 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一起来感受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而经历的漫长的探究过程吧。 回忆已有知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 引 导学生寻 找 最 近知 识 发 展平台,为新知 识 原子能 否 再 分作好承接。 科 学史 让 学生对 本 节 课所 要 探 究的内 容 产生兴趣。 收集 证据 道尔顿: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体。汤姆生发现电子。 原子中的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