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分析与鉴赏 《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之作,是理解庄子思想的关键。《逍遥游》的篇旨,历来理解不一。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的课文《逍遥游》是节选文字,对它的理解,教参整理的传统鉴赏存在着不少问题: 1 、据“彼且恶乎待哉”这句话认定逍遥游是一种无所凭借的境界,会造成自相矛盾——既然说列子借助风是有所凭借,那么“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也该是有所凭借,怎么能再说是无所凭借? 2 、逍遥游看成是一种无所凭借的境界,然后说“庄子自认为这种境界不可能实现,所以要求人们要加强修养,做到像‘至人’‘神人’‘圣人’一样‘无己’‘无功’‘无名’”,这让人觉得很牵强——既然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地论述它?再者,要说逍遥游是不可能实现的,行文就不能说它是一种大境界、最高的境界,而应该说它是一种虚幻的、子虚乌有的东西。 3 、第二段(教材的分段,下同)关于鹏的叙述有人认为是重复多余,有人认为是反复强调。重复多余?如此大智慧的作者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吗?反复强调?这无疑是半路上杀出一个程咬金,怎么会有如此不顾行文思路的反复强调? 4 、把“待”当“凭借、依靠”,第三段提到的四种人的人生境界无法形成层进关系。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我们只要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来解读文章,就不难发现:1 、理解上的分歧与作者的表现手法有关,因为这是一篇谈论人生哲学的文章,但除了在关节眼上点明意旨外,几乎全用寓言。本文主旨难于把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行文没有直接揭示寓言材料之间的语义联系,而单个寓言材料的寓意有多义性。传统鉴赏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寓言寓意把握的失误;2 、“待”理解失误,把“待”当“凭借、依靠”,很显然地没有从文本的语境出发;3 、对第二段文字的句读失误。 接下来就让我们在文本分析中探讨上面所提到的问题。(字体加粗的是文本,不加粗的是分析) 第一段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这个寓言材料独立来看,有两个表义可能:①从客观上说明大风是鹏南徙的凭借,鹏的活动要有所借助、是不自由的(强调客观限制);②从主观上表现鹏善于借助外物(强调主观能动性)。为什么...